李书福语录:民营企业造轿车,媒体不信,银行不信,行业不认可,就连汽车零部件公司都不愿意卖给我们零部件。民营、业外以及初始资金有限等实际情况,使得我们从进入汽车工业的第一天起,就注定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主创新当然难,但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惟一成功通道,也是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普遍规律。馅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引进外国CKD、SKD及对外合资建厂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镜子可以还原某些现实真相,就像中国车市的许多现象,常常集中体现在几家企业、几个人身上。他们就像一面面镜子,镜子的一面是中国汽车行业的现实,另一面是中国汽车人的理想,而在李书福身上,这二者都被夸张放大了。
自主汽车——
被夸张的理想
从一家摩托企业挺军汽车行业,李书福不是第一人,浙江吉利集团也不是最后一家。摩帮造车的开始酝酿着国人制造汽车的理想,何况如李书福辈,造的是“中国老百姓都买得起的民族车”,虽是笼络人心,却仍是让“没吃过猪肉,只见过猪跑”的中国老百姓们很是受用,纷纷掏钱买单。数据显示,2005年吉利实现销售近15万辆,同比增长50%以上,出口增长60%,入围国内“汽车产销十强”,在1.5升以下轿车市场销量名列第二。
然而,国人支持汽车自主的同时,是否也设立了衡量其研发技术的标准呢,吉利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吗?如果有的只是廉价的人力成本和进口的锻压机、车床,消费者获得的产品,恐怕除了廉价之外,对其他都心里没底。
美国著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对当前中国的汽车市场做了一个报告,指出中国汽车企业尤其是民营汽车企业是以产品或营销主导市场,却忽略了创新、自主设计和服务。他们一般不对产品做很大改动,多半是复制、套用现成的车型。这种做法能使产品较快推向市场,零部件也有较高共享性,并具备成本优势,使车价变得很便宜,但这种做法也可能因产品设计的不规范或不科学,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增加了维修成本。
李书福的理想不但要造“国民车”,也要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汽车,但“自主知识产权”不是“高科技含量、顶尖设计理念”的代名词,打“概念牌”最终还是为了原始资本积累。今年1月,吉利单月销量达到20282辆,同比增长96.13%,有史以来单月销量第一次闯过了2万辆大关,也是吉利自2005年8月份以来连续第六个月销量过万辆。鉴于1月良好的表现,日前吉利正式宣布:2006年计划产销20万辆,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5%以上。这种积累仍在加速。
倘能如吉利员工评说的,李书福在“战略上有疯狂的想像力,具体执行上有理性的审慎。”这一夸张的理想,倒真有实现的可能。
新闻炒作——
被放大的现实
2月21日,浙江吉利传来消息说李书福已经辞任行政总裁一职,下文言之不详,莫名其妙,媒体一时纷纷鼓噪不已。对于一个企业,人事变更本属正常,李书福的辞任要职是准备低调让贤吗?事实上,从李书福一贯引导传媒,制造舆论的惯用伎俩看,我们或许可以大胆猜测,李书福绝对不是在想如何“低调”退位,而是以“退”为进,以攻代守。
笔者猜测李书福的让贤,有引导舆论,转移视线之嫌,并不为过。反过来,站在吉利的立场上,以李书福张扬的个性,这其实是他的上上之选。今天的吉利正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状况下,保证充裕的资金是吉利谋求发展的必要条件,稳定吉利控股这家上市公司,并借此吸引媒体的注意,是一箭双雕的良策。
据悉,今年吉利还将有两款新车上市,分别是上半年即将投放的LG-1和年内上市的FC-1。尽管吉利信心百倍。李书福也多次在不同公开场合表示:“FC-1是中国目前首台自主研发的1.8升中级轿车,搭载了由吉利自主研发的国内独一无二的全铝机体的1.8升发动机,升功率达57.2千瓦,是目前国际一流的发动机。”
事实上,业内对吉利这两款车的关注度并不高。也许LG-1是吉利向中高端轿车市场领域延伸的主打车型,而人们对吉利的印象却还停留在低端轿车上。既然“高不成”,就决不允许“低不就”,这正是吉利退守的底线——在暂无新闻亮点的背景下,不甘寂寞的李书福在聚光灯下上演一出“让贤”的闹剧,仍有他的积极意义。只是这场闹剧对吉利而言不痛不痒,完全是被媒体放大了的一个新闻事件。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