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对歧视小排量车的“限小”政策予以取消,大城市的带头行动让人叫好,虽然还没有到小排量车彻底解放、势如破竹的时候,但是随着三月份进入全面清理阶段的来临,小排量车扬眉吐气的一天为时不远了。鼓励小排量车的政策十分明了,消费者的呼声日高,用车环境也改善了,但是受益最大、最应该高兴的国内汽车制造商们却“干打雷不下雨”,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在响应“解禁”小排量车上,长安汽车叫得最响,而且也是国内拥有小排量车种类最多的汽车制造商,除了微客、小型MPV,轿车还有奥拓、羚羊、雨燕等小排量车型。尽管长安汽车宣称今年将有多款自主研发的车型推出,比如CV6、CV7、CV9,但是只闻其声,不见其行,在小排量车市场上也缺乏相应的发展战略,部分车型老旧,新产品又遭遇寒流,在小排量车逐渐受宠的当下,缺乏主动性,基本上处于在市场中等待的静态。靠小排量车起家的吉利汽车也没有充分的准备,车型还是那几款,精力都用到研发和生产大排量汽车身上了。奇瑞、哈飞也是如此。2005年天津一汽夏利收获不小,在小型车中夏利老当益壮独占鳌头,但除了N3外,威姿、威乐均不理想,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显得有些参不透国内市场,2006年也没有爆出什么大动作。
市场不是一劳永逸,面对小排量车的春天即将来临,国内汽车制造商却集体失语,如同叶公好龙,骨子里根本不想发展小排量车。专家说,制造商不愿意生产小排量车是因为不如生产大排量车赚钱。现实的情况是,在大排量主导的中高档车领域,竞争已经白热化,几乎是合资品牌的天下,而且正在上演淘汰赛,新进者谁碰谁死。抱着提升产品档次、长线发展的想法是现实的,如果幻想短时间内在其中谋取一席之地简直是难于上青天。所以我奉劝那些具有小排量车生产优势的厂商们,收收野心,不要勉为其难,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近期有两条消息让笔者坐卧难安,都与小排量车有关。一是国内媒体报道日产汽车将在2009年之前斥资超过1000亿日元研发专门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投产的微型汽车;二是国外媒体报道丰田在2008年将在中国广州基地生产小型车,年度目标是7万辆。小排量、低档车曾经是本土汽车企业的专长,但是现在情况变了,油价高企呼唤小排量车,环保要求呼唤小排量车,拥挤的交通呼唤小排量车,中国新一轮汽车消费趋势呼唤小排量车,国外汽车巨头们注意到,在不断增长的第三大汽车消费国,小排量车其实更有市场空间。它们的觊觎让国内的汽车制造商雪上加霜,因为不但在中高档车,同样在小排量车方面,汽车巨头们的积累比我们多得多。
拿日本汽车市场来看,去年日本的微型车销售了近200万辆,中国仅有100万辆。在很多国家,当中高档轿车每年的销量下跌的时候,小排量汽车的需求却在稳步增长。而且近几年汽车巨头的日子也不好过了,要在经济不甚发达甚至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开垦新的“汽车殖民地”,不仅要靠大车、好车、高档车,更要靠符合当地消费水平的质优价廉的小排量汽车。与国际汽车巨头相比,本土汽车企业的实力显然是弱小的,微型车市场尚难固守,何况削尖脑袋去争中高档车市场。四年前,上汽通用五菱成立,通用表示“看好中国微型车市场”,果然,从当年的别克赛欧到今天的雪弗兰,快速地侵蚀着中国的小排量车市场,对此本土汽车企业却没有丝毫办法。
正如许多政府部门对小排量车不存好感一样,很多消费者把它看成是低劣产品的代表,厂家也将其视为上不了台面。这怨不得别人,因为我们的企业根本就没有把小排量汽车尽力做好,在市场上,也没有做到像合资品牌在中高档车领域那样的稳固地位。举例来说,日本去年微型车销售排行首位的是铃木公司的微型车Wagon R,销量达13.6701万辆。我记得昌河北斗星的原型车就是这款车,但北斗星是什么样的货色,它的销售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小排量车大有可为。首先造出质量好的小排量车不容易,安全性能、环保性能、时尚外观、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我们的企业在这些方面还显得非常空虚。在小排量车也能出高档车的理念之下,作为本土汽车企业,需要倡导和培育小排量车的汽车文化,只有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让消费者喜欢小排量车。正如当年德国的国民车甲壳虫,不仅收入少的穷人开,喜欢它的富人也开。你见过中国的富翁开吉利豪情吗?没有。当我每次走过所居住的生活小区的时候,总看见一辆吉利,它的后保险杠是用生锈的铁丝勉强拴着的。这就够掉价了!富人不开吉利豪情(除了李书福,呵呵),因为豪情仅仅是简单的交通工具,不是玩具,更缺少文化内涵。
中高档车如同大树,小排量车就是小草,但是我想相信专家的判断,草坪的绿化效果不差于大树。“微”风劲吹,“小”有可为,希望本土汽车厂商不要错失良机,把苦心经营打下的大好江山拱手让给别人。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