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档写字楼上班的开车族,每月的停车费用有多少?
家住东直门、在南礼士路建威大厦上班的章迪简单算了一笔账,他说:“我住的小区每月收停车费380元,管理费120元。工作所在地大厦地下停车场是每小时5元,地面上则每小时2元,但常常因为抢不到位子而被迫停地下,折合一天十个小时,一个月20天计算,每月600元,如果是包月租地下车位正好也是600元。 平时出门办事在一些繁华路段停车,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因此,即使节假日外出时的停车费不计算入内,每个月我花在停车上的费用就不低于1200元。”
听到繁华路段停车费还要上调的消息,章迪无奈地笑笑,“每月我要还车贷款5000元、汽油费600元、保养400元,看来不开车上班的设想真得提前兑现了!”虽然月入过万,章迪仍显捉襟见肘。
事实上,北京有不少人选择开车上班的方式,虽然未必有章迪费用支出之高,但住家和单位两边付费,每月固定停车费用平均也达600元左右,再加上100元上下的外出停车费用,开车上班族普遍的每月停车费用在600到700元之间,一年停车费是7、8千元,对于即将上调的停车收费标准,不少人感到了压力。
“看来下次不能再开车出来了!”一些消费者在听到消息后表示愿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
停车费将上涨 非空穴来风
2005年11月,北京市发改委收费处处长齐佳与网友有一次对话,对某网友提问是否要大幅度提高城区停车费的话题表示未曾耳闻,并称虽然相较上海某些核心地段北京的停车费还有上涨空间,但不一定会利用这个空间。
在2006年1月底,北京市交通委新闻发言人刘小明却透露,“今年将采取更多措施疏堵。其中包括在中心城区减少停车位和提高停车收费价格,但不包括医院等特殊场所,而停车位取消和涨价的具体方案还在商定当中。除此之外,还将通过加快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城市‘微循环’系统的建设,提高交通系统承载能力。”他同时称, 北京停车收费将会是阶梯型的,从二环内向五环延伸,越往外占路停车收费越低。
而就在上周,在全市路政行业工作会议上,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周正宇明确表示,北京市已经启动制定控制机动车出行的政策,并将在上半年提高机动车停车费,以控制机动车的使用。
周正宇说,自1995年开始,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以15%的速度增长,机动车正以每天1000辆的速度递增,给道路交通带来压力。此外,市民选择公交车作为通勤工具的比例大约28%,与发达国家的60%相去甚远。为此,北京市将控制机动车的使用,提高城区停车费将是措施之一。目前,市里已经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制订相关方案。
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也于近日表示,将对现行的机动车停车收费标准进行调整,制定分时段、分地段、差别化停车收费的政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同时合理安排地上停车场、地下停车场的比价关系,让所有停车场地都能得到充分使用。
费用虽高 车位依然紧缺
2月25日,西单购物广场周边一带,一贯的人潮汹涌。在明珠小商品市场和中友商场中间过道的延伸路上,记者看到一溜都停满了车子。下午3时40分,刚靠着中友北门熄火停车的马先生把头探到车窗外,着急的打手机:逛完了吗?我到了,快出来吧,一会就要收费了,很贵的……据了解,在西单商场前的地面停车场,小型车每小时5元,大型车每小时10元,与西单广场的地下等其他附近停车场收费一致。
虽然很贵,西单附近的各大停车场依然是车满为患。记者看到几位司机开着车慢慢转悠寻找车位,而他们往往是转一圈也找不到一个停车的地儿。一位刚从地下停车场出来的小伙子嘟囔着从记者面前走过,“这么贵,还找不到车位,还让不让人开车了。”
在西单路口,记者采访了几位正在泊车的司机。司机何先生说,他每隔一星期就要陪女朋友来西单、王府井等地逛商场,通常一逛就是三四个小时,每次仅停车费就不下15元。“不停地看手表,倒不是有什么急事,就怕时间太长停车费受不了。如果停车费继续上涨,开车来逛街的心情就彻底没了,弄不好什么东西都没买,还得掏二、三十元的停车费,有钱人本来就没几个。”
而在天安门附近,要找个停车的地更是不易,“开车去天安门就太傻了,特别是晚上。绝对没有坐地铁方便。”住在东单的林女士这样说。
近日频繁往返于积水潭医院的纪师傅很是郁闷,“女儿动手术住院都两星期了,我每天都要在医院待四、五个小时,一天的停车费都得10块钱,本来手头就紧张。我也想坐公交上医院,可我腿脚不太方便。”纪师傅对在医院停车还要收费颇为不解,“既然是病人,就属于消费者,凭家乐福超市购物发票还能免费停车呢,医院为什么不行?”
根据现行北京市物价局机动车停车场收费标准白天,王府井东单、西单、前门、金融街、朝外大街、崇外大街、朝阳商务中心区、中关村核心区等八处繁华商业区设置的露天停车场小型车每小时5元,大型车每小时10元。
然而,据记者调查,除这八处外,一些商业场所比如商场、展览馆等繁华地段的停车费已悄悄地把价格从原来小型车每小时收费2元提高到5元。
停车、收费频现不规范
26日5时20分,记者在红桥市场停车时发现,在这里,地上停车是每小时2元,而地下停车场则是5元,地面上排队等着停的车子不下四、五辆。一位正停好车的郑师傅告诉记者,这还算情况好的,高峰期时,有十几辆车排队等候的历史记录,有些车实在等不及就停到了辅路左侧不属于停车位的地方。“虽然地下停车场一般有位子,但停在地面上省钱又方便,当然抢着停了。”
27日上午11时30分,在从东直门到平西府的966路公车途径之地曙光里北口,一条本就不宽裕的道路,两边各停了不下五、六辆车子。通过此道的车如是单向行驶还好,一旦迎面碰上一辆车,两军对峙,除非一方礼退,否则是寸步难行了。
针对这种情况,刘小明称北京市正在研究方案,调整路内停车与路外停车比价,以达到调节中心区交通负荷的目的。“占路停车本身占用的就是道路资源,由于城市中心区资源有限,道路供给矛盾突出,占路停车经常给本来拥挤的道路带来了更大的交通压力。而作为缓解交通拥堵的一种手段,提高路面停车收费也是必要的,我们以后的停车位,就是地面高于地下。”
在中关村,鼎好电子商城地下停车场的收费标准是小型车每小时2块,而距离鼎好电子商城五分钟路程的一条僻静道路上,停满了车子,不仅是司机图方便,更重要的是,这里属于无人管理区,停车免费。消费者张捷每次去后海,都把车停在鼓楼附近的宋庆龄故居周边,“每次都是免费停的。”在采访中发现,北京这样的免费停车小道不在少数。
相对于电子计时收费,人工开票的方式则存在众多的不规范。私底下商量,不开票就少收钱,则已经成为路人皆知的公开秘密了。
26日晚8时,记者与朋友车翠兰在雍和宫附近的金鼎轩用过晚餐后,从旁边的停车场开车出来时,管理员告之,停了3个小时一共6块钱。小车熟练的掏出3块钱给他,“不要票了。”管理员放行。
这种现象在北京早是见怪不怪了。甚至有停车场管理员会主动问你是公车还是私车。如果是公车,按明码标价收费,如果是私车,就不开票少收点钱。
在北京西二环附近的一个路边停车位,管理员告诉记者,虽然按规定是每小时5元,但目前基本还是按“次”收费,每次5元。问其原因,管理员说,一旦超过10元以上的停车费,很多司机都不愿交,轻者跟收费员玩“捉迷藏”,趁其不备,把车开到较远的停车位,锁上就跑,回来又不认账,重者跟收费员大发脾气,埋怨说就停一小会儿,还收他10元钱。据调查其他诸如三里屯酒吧一条街附近的停车场,按惯例是先收钱,按次收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某些同一区域的不同停车场,也存在收费差异较大的现象,往往是一条街的停车费分东西两个价,于是周边不少高级酒店的客户放弃收费昂贵的停车场而选择相对较远的停车场或是路边停车位。于是,一边是马路阻塞、车辆乱停;一边是豪华精致的停车库嗟叹“门庭冷落车马稀”。最终导致一个结果:“停车难”和“无车停”。
以上种种不规范现象的存在,都有可能让“提高中心地区停车费限制机车出行量”的计划破产。
对此,北京市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处处长申京云称,因为北京市停车场比较多,有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但北京市发改委已经着手开始了对停车收费明码标价问题的检查和规范工作,并已制定北京市包括节假日和黄金周期间停车场收费的检查计划,且被列为2006年的重点检查计划。
而针对某些地方随意占地画圈收费的现象,北京市发改委收费处处长齐佳称,“这个问题已经列入我们的工作计划当中,今后什么地方,什么样的停车场可以收费,什么不可以收费,我们会有明确的规定。占路停车场是由交管部门批准,到价格部门备案价格,不是像现在这样每个停车场都允许收费,我们正在和相关部门一起研究方案。今明两年,我们将争取抓紧时间尽早出台分时段收费的政策。”
停车费上涨 可能抑制汽车消费
深圳市于去年提高了停车收费,深圳市交通局一位负责人曾直言不讳地说,提高停车收费有利于调节私家车的使用时间和频率,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同时也是从政策上给予抑制小汽车使用的信号,遏制小汽车保有和使用双重快速上升的势头。
有专家对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将有利于缓解目前北京中心地带交通拥挤状况的言论表示赞同。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毛保华认为适当提高停车收费是国内外在控制交通区拥挤方面一个普遍的措施。
新华信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在有车族中,五成以上51.1%的受访者表示,将会尽量选择停车费相对较低的停车场所,以减少因停车费上涨而增加的用车成本。22.8%的受访者表示,停车费上涨对自己的汽车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对于这部分有车族而言,停车费只是其用车成本中相对较小的一部分,即使上涨,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因为停车费上涨而减少汽车使用频率以及选择公交工具出行的比例分别为19.3%和6.9%。
在对无车族的调查显示,接近五成的受访者表示,将会推迟购车计划。还有36.4%的受访者表示,停车费用的上涨对自己的购车计划没有什么影响,只要购车时机成熟将会出手。因为停车费上涨而中止购车计划的比例为14.7%。
此外,油价仍然居高不下,长远趋势依旧看涨,从几年前的两元多涨到现在的四元多,买得起用不起已是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各种因素叠加,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汽车消费。
一方面汽车业是支柱产业,未来几十年内国家仍将大力支持汽车业的发展,包括支持汽车消费;另一方面,城市的交通现状又迫使有关部门出台限制使用的政策。问题是,一些限制使用的政策会反作用于消费,这是一个具有现实矛盾的“双环套”,考验的恐怕不仅仅是哪一个部门的智慧。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