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中倡导一种“流派”,这是一件颇为新鲜的事。有一次问华普的经销商“‘海派汽车’指什么?”回答很干脆,“这不就是指上海产的汽车?你还不明白?”遭此反问,自惭孤陋寡闻。问消费者,“海派汽车”是怎样的车,回答说不清或没印象。 请教传媒,也一头雾水,被当作“概念炒作”。市场人士对“海派汽车”的叫法也有点大惑不解。
最近,有机会直面厂方代表,问“海派汽车”的概念是什么?解释是“时尚精致的生活”。想再深入地了解有什么出典或内涵时,回答则是源于上海文化的渊源和生活方式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海派”条目的解释是,“泛指某些方面具有上海特色。”或“指称上海文化”。相对于京派的形容则是:通俗的、大众的、白相的、功利的、商业化的、摩登的、殖民地的,等等。
“海派”之说源自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戏剧流派之争在文坛上引发的一场论战,后又在80年代当作一种“资源挖掘”展开过一场讨论。目前的“海派”早就脱离了梨园流派之争的范畴,已被上升为代表一种由市场和大众趣味导向的雅俗共赏的高品位的市民通俗文化。同时它也代表了海纳百川,包容四海众长的文化指向。
仔细一想,这概念倒也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只不过要与厂方推介的商品(轿车)内涵联系起来,还是有一点牵强。联系华普这款车,内行人总觉得对“时尚精致”和反映“上海人生活方式”等诸多元素的支撑不够。首先,上海人在汽车消费的观念上比较注重体现身份,对10万元以下的车很是挑剔;其次,上海人的消费习惯又比较讲究“牌子”,尤其在选择高档商品时就更注重产地和品牌的含金量。在这两点上,华普汽车产品的精神诉求(海派汽车的概念)显然没有找到市场认同点。连上海的消费者都没有认同这个“海派汽车”的概念,又如何靠这个概念去走遍全国?华普看来是忽视了汽车消费的最大特征是以“功能”支撑为主来满足精神诉求。“海派汽车”概念不乏创意,但所要表达的商品诉求却不到位,这是硬伤。
华普为何敢提敢打“海派汽车”的概念,而有着强势品牌的本土企业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却慎提或根本就没想到要打“海派”的牌子?
其实,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海派”与其他文化一样,都有着可利用的价值。问题是要找到“嫁接”的根,才能“活”。否则就会失之偏颇,流于肤浅,反而有损于品牌形象。从广义上来说,我们都在生产一种物化的文化,尤其是汽车,代表了一种“符号”或者说是“标签”,但它必须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法则,由内向外表达的方式。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