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每年进行着成千上万宗收购兼并,大部分的并购都是从美丽的愿望出发,却以失败而告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收购者过分陶醉在“自恋式”的主观幻想之中,没有客观地对自己的收购战略和被收购企业的经营文化进行充分的评估。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
日前,有人指出,“中国汽车业可借鉴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的成功经验,抓住契机,审时度势,利用国际金融市场规则,收购通用股票并形成控股。”换句话说,就是“趁你病要你命”的借机收购通用。不过,收购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即便收购成功后,我们能获得多少利?笔者的看法是,收购通用就好比“愚公移山”的现代版:勇气可嘉、代价很重、结局很惨。愚公移山,虽然其心可鉴日月,最后还是感动了神仙才得以获解,收购通用能“感动”谁呢?远未成熟的中国汽车业,不要急于做这种“蛇吞象”的事情,否则会被噎住难以消化!
首先,通用目前的处境艰难
在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5位的通用,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却在2005财务年度亏损86亿美元,亏损额创下1992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亏损的重要原因一是难以解决的工人问题,二是石油价格的不断大幅攀升,让并不擅长节油的通用车系遭遇困难。而这两点,并非人力成本低的中国企业就能解决,尤其是第一点,面对强势的美国工会,其政府尚且无力,怎能期望中国企业去解决?难道许诺让中国的工人工作为美国的工人提供养老金和社保?
其次,资金从何而来?
尽管在资本市场缩水不少,要盘下通用也需要巨大的资金,就目前的资金实力来说,我国的汽车企业恐怕没有哪一家能够达到。而且,即便是采用各种各样的渠道,或联合或贷款拿到通用,后续的资金投入也将是个大问题。譬如收购双龙的上汽,其后续资金投入估计要达到25亿美元,比以前业界预测的10亿翻了一番还多!而收购罗孚的南汽,别的姑且不论,现在仅凤凰集团扣下的二手设备还漫天要价就够他们头痛的了。由此,收购通用前后需要的资金将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庞大数目,我们的企业消化得了吗?
第三,日本“收购美国”的前车之鉴
不过,尽管有这些困难,收购通用似乎还是前景光明:首先,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核心技术,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自主汽车工业;其次,可以将其部分生产线转到中国,不但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能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三,有人分析我们不但可以获得和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的管理人才,甚至可以获得大笔美国法律资源,因为通用的各种诉讼不断,其公司法律部门全职律师就有200多人!
其实,从来买的没有卖的精。“企业不管是炼铁的,还是造钢的,最终都是为了造钱,企业就是一台‘造钱机’,他要把这样的机器卖了,那你就要问一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印钱而让你去印了。”当年,TCL仅用了5500万欧元就收购阿尔卡特手机部门,当初时还有些得意,但结果是掉进了一个大窟窿:因为它连续四年亏损,阿尔卡特自己裁掉的话仅成本就要2亿欧元,出售不但不花钱反而狠狠赚了一票,TCL明白过来想脱身也不易了。
这就是所谓的“卖方优势”。美国人至今还认为日本是唯一一个两次“入侵”过美国的国家——除了偷袭珍珠港,就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大举“购买美国”,当然这两次都以日本失败告终。“广场协议”让美元贬值日元升值后,出现了日本人在全世界的资本输出热潮,其重点就是美国:1985年~1990年,日本企业总共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案中就有18起是针对美国。三菱就曾花费14亿美元购买洛克菲勒中心,不过不久以后,却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因为他们所购买的只不过是“泡沫”而已。而吃这种哑巴亏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海外投资经验,我们的企业总不至于认为自己拥有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吧?这样的经验能够一蹴而就吗?
最后,退一万步说,我们真的收购了通用,但由于收购动机基本不符合通用其它股东和员工的利益,被收购方的管理层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很可能会使用“毒丸”或“修改章程”等手段阻止收购者控制该企业,或许其他资方还会和工会联合起来共同抗拒,这样的话,收购又有什么意义?
跨国跨文化并购很难实现协同增值,收购通用的象征远大于实际!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