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一次讨论中语出惊人,“你不搞汽车你笨蛋,谁搞了谁的GDP就增长快。如果还是靠彩电等几个行业,广东GDP的9%增长就保不住了。”坦言“诸侯汽车”对广东经济拉动的重要性。敏锐的央视很快就把这句话当作一种“声音”,在《中国周刊》上播出并发表评论。 这与多年前他的前任卢瑞华同样直率,只不过说法完全向左。当时卢瑞华对媒体明确(1997年的两会期间)表示,“‘九五’期间广东不再把汽车工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亦语出惊人,成为新闻。
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广东在发展汽车问题上持务实态度。黄华华说,“每个阶段都有高增长行业,80年代是紧缺型经济,所以轻工业发展起来了;90年代人民手里有多余的钱开始买家电,家电产业发展起来;但是到了90年代末,人民手上的钱越来越多,开始买电脑、汽车、房子这三大件。”于是,他把汽车列入了高增长行业,理由十足,而且当作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机会。
同样,7年前,卢瑞华针对广东汽车工业的失败教训(当时全省汽车生产和装配厂有200多家,工人不足1万名,平均每家工厂不足50人,年产量只有26000辆,平均每家生产100多辆,效益相当低下。汽车产业的产值只占广东省工业产值的1·2%。包括广州标致的解体,湛江三星、惠州熊猫等项目的夭折等)表示,广东退出“汽车支柱产业”,不能不说是明智的举措。这对当时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首位的广东来说,是个不可思议的决定。而当时的背景是,全国有22个省市都把汽车列入本省或市的支柱产业。广东的明知退出对当时“诸侯汽车”的狂热不啻是一帖清醒剂。
时过境迁,今日广东汽车又牛起来了。想不到,广州本田使广东汽车绝处逢生,还带来了两个“金娃娃”(东风日产和广州丰田),形成了日系汽车的“铁三角”,足以支撑珠江三角洲的汽车繁荣。有人曾分析过,仅广州本田一家的规模就能支撑整个广州零部件的生产(270亿的产值)。有人说,这是“软政府”顺应市场发展的结果,并非“扶持”的功劳。
今天回想起来,广州汽车业的崛起也真有“市场造就”的味儿,没有见到“某某1号工程”之说,也没有“某某誓师大会”动员之类的号召,却悄无声息地“冒出”了出来。如“广丰”这样的大项目也是闷着头在干(远不是公布的产量)。可以预见,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出现将会打破现有汽车格局的平衡和座次。
在这样的利好时期,黄华华发出“不搞汽车是笨蛋”之说,道出了广东发展“诸侯汽车”的醉翁之意。而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广州汽车业新一轮的再次“暴发”不免有点忧虑。
从历史上看,广东的汽车发展在上个时期80年代的中期和90年代的初期,给人的印象是市场大于产业,曾一度因走私、拼装、贴牌盛行闻名全国,“熊猫”和“南方”汽车项目又闹得沸沸扬扬,不欢而散,广州标致又无奈劳燕分飞等。事实上,纵观广东汽车业20余年的发展轨迹,对整个产业的贡献率并不大。即便是今天,也举不出生动的例子来。再说,如今促成日系汽车“联盟”,形成汽车业中的“国中之国”,对广东也许有利,但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未必是个好现象。尤其是在新一轮汽车发展规划中,各主要汽车集团和地方政府都拿出了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的实施计划,及明晰的发展目标。在此大环境下,广东汽车产业将如何作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从当下整个宏观汽车发展的趋势来看,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转折期,其吸引力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换市场”的概念,而是“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翻版。谁都清楚,这条路对于中国汽车业形成自己的品牌,或掌握自己的命运,显然是与虎谋皮,并非容易。所以,寄希望于“自主创新”不仅是新一轮汽车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合资企业在中国必须意识到的现实考量。如最近上海大众推出的“领域”,郑州日产打出的“双品牌”旗号等,就是向中国市场妥协,寻找出路的最好例子。所以,处在高速增长的广州汽车工业今后将拿什么奉献给中国汽车产业已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焦点。汽车再次青睐广东,广东怎么办?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