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许多大中城市的消费者而言, 汽车消费已不再是一件望尘莫及的事情,买车、购车已成为时尚话题,汽车已走入千家万户。
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令汽车生产商、销售商们欣喜万分、额冠相庆;另一方面却也给许多消费者带来了难言的伤痛,由此引出了汽车厂家同消费者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实事求是的说,看起来红红火火的中国汽车市场,其实还很不完善,也很不成熟。
首先,我们从生产环节来看。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可以划分为几大类型,一是最初成长起来的,有着悠久历史背景的国有大型汽车生产企业。这类厂家出身高贵、实力雄厚,俨然处于国内汽车行业的老大地位。二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自身资源丰富的合资企业,这类厂家中西合璧、技术先进,在当前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第三类就是靠自身奋斗,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自主品牌,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汽车生产企业一般来说规模庞大、资金占有量多。它们对当地政府的税收有着巨大的贡献,是政府的重点保护对象。
就这两方面而言,在潜意识中,汽车厂商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已置于强者的地位,形成与消费者极不对等的市场关系,高高在上地盘踞于汽车市场。
其次,从销售环节来看。4S店以及经销商的位置独特。他们是汽车销售的第一线,本应成为厂家与消费者间的桥梁。对消费者而言,他们是厂家的代表,而对厂家而言,他们又是与消费者沟通的窗口。
但现在厂家服务的网点普遍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服务意识差,二是技术水平低。由此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少的麻烦,遇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影响使用。特别是个别企业的不诚信经营,造成了消费者对经营者的不信任,产生了不少的抱怨。
再次,从消费环节来看。在汽车市场上,消费者仍处于弱势。一方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有些已有的条款因缺乏与之配套的措施而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另一方面,消费者在市场中处于信息极不对称的地位。他们缺乏汽车专业知识,汽车出了问题,只能盲目的听任厂商和销售商处置,无论是不是自身的问题,最后都不得不被动埋单。
将车卖给消费者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产品售出后的服务和维修。买车只是一时,售后服务才是长期伴随消费者的话题。高质量的售后服务才能真正为企业开拓巩固老市场,开发新市场。
而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在汽车消费市场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我们姑且称其为“七宗罪”。
一宗罪
设计缺陷——消费者买单
企业本应向社会提供设计完善的产品,但由于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新车型以极快的速度推出,以抢占市场份额。部分产品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细节问题,导致车辆上市后,出现了故障后才发现有设计不合理的地方。
任何一个产品都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为此国家也制定了汽车召回制度。但在实施后,真正采取召回措施弥补其设计不足的企业屈指可数。这并不说明国内生产销售的汽车不存在应该召回的质量问题。而是相关企业一怕公开召回会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召回费用高。所以有部分企业在认识到出现了设计问题时,往往采取暗召回的方法,以赠送保养的方式私下解决。企业的这种作法虽然不符合相关规定,但还可以理解。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消费者为其企业的不合理设计买单的现象也不少见。
北京的李先生遇到了这么一件事。他花了20多万元买的一辆中档车,汽车方向盘上的喇叭按钮坏了,不响了。不就是换个喇叭按钮吗!于是李先生就到4S店去更换。可是谁成想,4S店的答复让李先生大吃一惊:因为喇叭按钮是与气囊连在一起的,要换就得换气囊总成。怎么也得要一万多元。谁也想不到换个按钮要如此昂贵。李先生又四处咨询,得到的答复都是如果想保证气囊安全可靠,就一定要换总成。李先生对此感到非常为难,不换按钮吧,喇叭不响,验车过不了关。换吧,就得换总成,那可得一万多元呢!可是要再坏了咋办?那可得再掏一万大元呀!
不知厂家出于什么思维方式,要将简单的喇叭按钮与技术含量高、价格高、安全作用重要的气囊设计成为一体。这不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典型吗!
不光要消费者花大钱弥补厂家的设计不合理,小钱也绝不放过。厂家在设计时,或在相关规定中经常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想。比如很小的一个零件坏了,往往就要更换总成,几元钱的东西可能要消费者掏了数百元。这就不能就让人怀疑其设计或相关规定的出发点了。
北京郭先生的一辆车,副驾驶车窗电动升降器的卡子折了。这个卡子是吃力的部件,按理应用金属的,但不知为什么一定设计成塑料的?就算是塑料的,能胜任就行,反正他在门里边谁也看不见。偏偏这个卡子不争气,时不时的就要受伤。特别令人不能理解的是:本来换个卡子很简单,也不应该很贵。但在4S店修理的时候却一定要换升降器总成, 其中还要包括马达。当然马达的费用也是一定要消费者提供的。
真不知这换下来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换的新马达该如何处置?厂家要通过配件挣得利润,这可以理解。但是不是可以人性化处理,采取一种合理的方式,让消费者心理能平衡一点。比如说一个卡子咱卖他个50元,马达就别让消费者买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才符合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原则。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