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是否应进入汽车行业
何醒言:前段时间采访过尹家绪,当时聊了好多次,当时造车呼声最高的时候,尹家绪说私底下不要造汽车,而且像您进入,跟奇瑞2001年进入的情况不一样,现在是集约化发展,开始整合,洗牌,在这样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作为民营企业,进入汽车业要慎重而行。
尹明善:这是老话题,我跟尹家绪是很好的朋友,原来做摩托车的厂长的时候,后来高声,当董事长、总裁。我为了想造汽车最先找他,因为他在本地有一个生产卡车,他非常认真地接待了我,非常认真地进行了研究,大概半年之后跟我说长安集团本身没有意见,后来我跟他们上级公司做过一些工作,这些事情不了了之,尹家绪先生当面背地都说过最好做零配件,我是对你们好,不要做整车。我们要毫不动摇发展公有制经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史上已经证明了什么行业能做,初期比较弱小一点,但是经过一定的时间,会发展起来的,在我们领导心目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是平起平坐的,根本的问题是来早和来迟,不是在于民营和国营,这个问题讲过很多次,很多朋友很关心。世界经济发展史是一部后来居上的历史。世界汽车发展史是一部后来居上的历史,早有早的优势,晚有晚的优势,造车不分早晚,晚有晚得好处。我对我们自己的前途是充满信心,我非常感谢他的提醒,他的提醒是善意的提醒。
贾可:后来你积累的钱越来越多了,造车更方便一些。
尹鸿:我是鼓励我自己,当初我进入摩托车行业的时候,我当时是最大的摩托车厂嘉陵的万分之一,我说以前万分之一都敢去,为什么八分之一不敢去,我不怕,去吧。
张齐:从2005年情况来看,04、05您加入轿车制造业,民营企业发展不是很顺利或者是已经退出了。
尹明善:因为2004年整个轿车属于增幅减缓,那个时候不是好时间,大家知道2005年下半年轿车的增幅开始加大。每个汽车厂应该有这样的心里准备。所有的行业绝对没有直线上升,没有直线下降,都是起起伏伏,到现在还有很多企业都想进入轿车。
张齐:和其他的民营相比,力帆主要的核心优势是哪几个方面?
尹明善:现在把我们力帆造车优势比做一架飞机,我们机制比较灵活,不管国有企业多么强大,另外有两个翅膀,一个造发动机,力帆造了14年摩托车发动机,连续7年产量到200万台以上,其中有一半出口到全世界,这么大的量中国是第一,更主要是我们掌握了许许多多的内燃机的技术,摩托车发动机和汽车发动机技术显得低一个档次,但是力帆已经做到600毫升摩托车发动机,这个技术难度超过以前20毫升的汽车发动机,因为摩托车是高血清,汽车是低血清,力帆做的摩托车高血清一只脚已经进了汽车发动机。我们在摩托车领域有许许多多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更主要我们摩托车发动机两三百工程师,在这一点,中国的汽车厂他们发动机绝大多数是外部来的成熟机器,不知道怎么改进,不知道怎么开发,不让他知道。外方什么都弄好了,不允许你改动,所以尽管他们的发动机市场很大,但是他们研发的力量,改进的力量还不如我们。正因为我们有这个优势,我估计在中国的汽车行业当中,汽车发动机会很快地能够到位,甚至在行业当中可能略有优势。另外我们的出口,去年力帆出口以摩托车为主,出口了2亿5300万辆,中国的汽车厂还没有一家出口31亿美元,从这里证明了力帆出口的营销网络,出口人才和出口经验,其中包括社会服务,我们可能比他们强一点。一边发动机制造,一边有出口的经验,我想力帆的汽车能够起飞,人总要给自己找一点优势来鼓励自己,尽管那些优势不是太明显,但是毕竟我们有这点优势。
何醒言:薛教授,从去年的行业数据统计,您也知道,去年自主品牌轿车的份额已经超过20%,今年预测整个份额会超过三分之一或者达到三分之一的量,这个量会持续多久会不会像家电那样,国内品牌占据绝大多数的份额,同时面临一个问题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尹明善:我记得2004年的时候电器那么高的增长是一个经验,我个人估计,今年可能会达到30%左右,但是就讲摩托车在原来的公司,当我们以波浪压过去的时候,再轻轻地以波浪反过来。这个话的意思就是可能在这两三年当中,自主品牌增长的幅度会很大,当某个时候他们清醒了,就会调动他们的理念,研究中国的市场,最主要的是如果哪一天他们生产中国十万元以下的车甚至八万元以下的车,可能那天我们的增长幅度就会减少,就是因为一南一北几个回合交锋以后,到最后国产品牌要不了多久会达到一半的份额。我个人估计8到10年,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大概占到一半左右,而且销售收入占到一半。
薛旭:从我自己角度来看自主品牌的大发展,不仅仅要改写中国轿车市场份额,可能还会改写整个全球市场汽车产业的竞争状态。因为从汽车目前的情况来看,技术上还是有一些差距,甚至很多发动机还是自己做的,可能有一些小的问题,但是自主品牌的发展真的是在自主知识背景之下持续快速度,融合全球知识的跳跃式的进步,这是自主品牌最大的优势,我们可以预见尽管自主品牌发展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在中国汽车产业自主知识的积累,自主品牌的份额我估计可以达到90%,第一个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第二自主品牌在中国的出口份额,第三个在中国自由的汽车知识产权上自主品牌占的份额。从这个角度上讲可以看到后两个份额远远高过前面的份额,如果这个局面长期下去的话,我相信甚至有可能出现比这个还好的局面,中国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不断上升,同时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在整个汽车专利当中的比例上升,这个可能比家电还要好,因为家电换的零部件是高度集成化,主要以芯片为主,理论化讲一个工厂可能生产出满足全球需要的芯片,在这样背景下,核心一旦被掌握以后,外方的优势是技术和成本的优势,你去开发一个操作系统,成本上无法控制,汽车是实打实的零部件生产出来。
贾可:尹总您刚才说一浪推去推过去的交锋。合资品牌如果极早把价格打得很低,不知道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在什么地方,他们有没有这种可能把车造得这么便宜,在便宜的基础上质量能不能超过你。如果在很便宜的价格质量能够超过,我们凭什么,通过8年和10年能够成过去。
尹明善:长远来看是一来一往,因为中高档车利润很丰厚,这个时候把资源、人力在做低档车,做小排量车不合算。他们到中国来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我估计他们不会。另外日本汽车比较固执的做法,日本汽车只愿意把淘汰的车辆到中国来,不愿意把最好最新的东西拿过来,这点跟法国不一样,法国汲取它的教训,他往往把最新的车先拿到中国来。但是日本老是这么做,反而有空间,他不着急,因为看到全世界的市场,但是会有清醒的一天,某一天一觉醒来发现中国品牌怎么占到那么大的分量,再去调整,我估计可以在预见的三年之内不会过来,这三年是中国自主品牌拼命长大的最好时机。现在他是有意回避这个问题。
何醒言:刚才提到8万元、6万元以下相关产品的进入。现在注意到合资品牌1.4以下的车型不愿意再来造。目前民营企业对合资品牌是一种相对的成本优势还是绝对的成本优势,一旦进入这个领域来以后,我们能够把这个产品做的成本更低,更具有竞争力?
尹明善:恐怕只能说相对的,中国从人力资本、生产、土地这些便宜一点,毕竟他们在技术上有很大的优势,所以他们暂时的优先一点。现在真正做小排量车是铃木,因为他本身是以小排量车为主。我认为先调整的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看到中高档车得好处,所以奇瑞往上面走,有东方之子,下面还要推高档。到了上面之后,我也情不自禁也抢他的饭吃,当抢的受不了的时候打过来。我们估计从交锋形式来看,目前他是回避,更多是我们处于调整状态。这可以理解,因为我们生产空间本来很小,我们调整是在寻找我自己的空间。
张齐:从去年国内的自主品牌轿车占到国内市场20%的销量,主要是奇瑞、吉利和夏利,这三个厂主要生产低端车型,从整个销量是10%,奇瑞虽然幅度很大,比如造东方之子,造瑞虎,但是实际的销售份额很小,自主品牌在消费档次没有合资品牌的车,您认为自主品牌想冲破在消费者中的门槛,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何醒言:包括华晨一开始的高档,一开始也是非常不成功。到目前为止自主品牌在高端切入这方面的尝试甚至没有一个可以成功的案例。
尹明善:我挺佩服华晨的,他们有充足的资金,做了那么漂亮的中华晨,可是他们对质量,对节奏没有把握好,一下子栽了一个跟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爬起来,挺可惜的。这个路走好的话,奇瑞一开始给我的感觉一直往上边走,风云、东方之子都往上走,后来我发现转向,没有转到小排量,占了那么大的份额,奇瑞这种转向到底是对还是不对,难以评论。说他对是分量很大,说不对就是在利润空间上他们怎么考虑,又一个起点,他是在两个当中求平衡,就是在利润和市场占有率,在市场份额,这个东西是很难的。力帆稍微有一个好的优势就是我相对不着急,在一开始推三万、四万的轿车,没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只要我那么做就能稳定一段时间。他们不同,奇瑞、吉利非得要找到饭吃,他们比较着急一些。所以奇瑞如果不挑头的话,就上来了,当然很难评说,我希望华晨走好,把重量车做上去,现在看不出来华晨做小排量车。原来从新安奥拓接过来以后,改了一个名字没有成功,王总比较聪明干脆没有转型成功,就往上面走,把低端抛弃了。我分析了比亚迪的成功是靠F3成功,中端切入的话,说明比亚迪跟力帆还要成功,说不准,走得巧。
贾可:比亚迪跟力帆很相似,在电子这块有很大的幅度,但是还是挣钱的。
何醒言:但是比亚迪的电池在一定市场内形成一定的垄断,全球市场份额第二,可能受全球整个的影响。
张齐:力帆上市以后,未来的产品规划准备往高走还是往低走?
尹明善:高低的车都已经准备了,都已经开始设计了,但是走出去以后,如果我卖得好,可能向高中走多一些或者往上边走三个或者下边厂开一个,但是走的不太好,为了站稳脚跟,市场份额也很重要,目前是两边都占着脚,但是怎么走,我跟同事讲,可能到今年8、9月份就比较明朗,如果可行的话,不要急着往低端走,你们也知道赚钱不了多少钱。
何醒言:上次去力帆产品,说力帆产品思路还是两端延伸的思路,在目前520基础上向两边比较延伸。
尹明善:侧重哪边要看一看,就我的本意侧重上面,下边跟QQ、夏利,吉利,甚至还有奥拓,奥拓有一定的分量,拼到最后是中国的微型车,挺不赚钱的,也挺苦的。
何醒言:我采访日产的企业特别值得研究一下,日产企业在去年的时候卖了600万辆车,但是利润在前十名之列,前段时间采访,他们说利润率在汽车行业,在中国市场超过10%,这是非常可怕的数字在汽车业。现在很多企业都不强调市场占有率或者产能,强调我能挣多少钱,单纯利润多高。
尹明善:这点是企业发展的正确之路,日产有今天的话,大家知道日产成功之路是极其艰难,原来比本田大得很多,但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法国雷诺并购了以后,调整思路,往高端走,往低端走,最后在中国成功了,真的好好观察中国的企业,日本的丰田也罢,本田也罢,日产也罢,他们在中国做的比较好。
贾可:您刚才说两边都在靠,在测试到底往哪个方向走,某种程度上如果刚兴起的汽车企业往上走是相当难,像韩国现代在中国给人感觉是中低端的现象,他的车像御翔卖的不是很好,这就是相当长的过程。
尹明善:我们还是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个明确的选择,不管怎么说对中国民营企业利润是非常小,国有企业不怕,国有企业利润和份额的选择当中是倾向于份额,因为政绩很要紧,厂长某种程度是官人,民营企业为了生存,一定会考虑利润。
贾可:奇瑞一直往高走,突然推出高档产品,一会走高端,一会走低端,所谓的摇摆对企业是正常吗?
尹明善:摇摆是正常的,什么叫正确路线,时左时右是正确路边,往左边走不对了,往右走,又不对了,企业摇摆最好,把自己定位下来,像本田的定位,丰田的定位,坚决走技术之路,他是靠技术赚钱。在技术上有领先的优势,需要摇摇摆摆。只不过力帆稍微好一点,在这方面经历了十多年的经验,现在在力帆来说,肯定走高端,我们已经打了价格战,一百多万辆摩托车,以前最新型的觉得少一点无所谓,从某种程度上是希望多赚钱,因为摩托车最好,总量也不会上升多少。汽车行业,我们是一个新兵,很多问题要思考,要经过实践来调整这个事。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