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工业已经进行了半个世纪的艰苦跋涉、我们怎么能不渴望自己有一个完全独立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呢?
——胡茂元
2006年2月9日,上海嘉定•上海市机动车检测中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和其他市领导来到这里,察看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以及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陈良宇指出,要站在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来加快培育自主汽车品牌,要有自信心,敢于打出自己的品牌。 让拥有上海自主品牌的汽车加快步伐,早日走向市场,才能走出上海汽车工业的一片新天地。
市领导的这一番话,说的在场的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心头热呼呼的。2004年,作为集团掌门人的胡茂元将上汽带入了世界500强、成立了上汽股份并完成了收购双龙股权的资本运筹,2005年上汽又以年产销量突破100万辆的佳绩,如愿以偿地夺回了国内汽车产销的桂冠┅┅在完成这些令业界瞩目的成绩后,胡茂元唯一留下的遗憾恐怕就是至今难圆“自主品牌”之梦了。尽管现在的上海轿车在国内市场上销售领先,可其进行自主品牌的努力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根据胡茂元的时间表,2007年上海汽车自主品牌的产量将达到5万辆。
没有自主品牌、切肤之痛
多年以来,上汽集团最大的软肋是缺少自主品牌,仍让人感到底气不足。对于一家中国的大型国有汽车企业集团来说,依赖外人的生存终究不体面。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上汽集团如果没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以及上汽集团的其他60余家“合资”公司(这60余家合资公司的收入占上汽集团全部经济总量的95%),上汽集团将强在哪里?如果失去外资,上汽将会怎样?
入榜世界500强的过程说明,上汽没有品牌,也没有多少技术,还不算是一个完全自主的企业,只是作为一个加工型企业靠数量而进入全球500强,500强实际只是500大。反而凸显出上海汽车工业产量大、品牌小的尴尬。
这一切,使胡茂元感到切肤之痛。没有把上汽自己的品牌开发出来,确实是他的一块心病。为此,性格稳健的他多次拍了桌子,常常感觉到睡不着觉。这些年来,胡茂元想的最多、做的最多也是自主品牌。“你们这一届班子一定要把自主品牌开发出来,这是你们的一个使命,这比增加10万辆、20万辆的意义更大。”这一段上海市主要领导亲口嘱咐他的话,胡茂元不止一次地向他的下属们进行传达,可谓刻骨铭心。
开始“自主品牌”之旅
年龄稍长的人都知道,上汽集团曾经自主开发过独立的上海品牌轿车。最早的上海牌轿车于1959年根据德国1956年产奔驰220s轿车仿制而成。上世纪90年代初,放弃上海牌轿车是上汽集团痛感自己技术的落后,希望通过合资来引进消化技术,最终制造出桑塔纳轿车。在加速桑塔纳零部件国产化的同时,上汽集团的汽车自主开发暂时被放到了一边。自主开发设计基本没有资金投入,研发能力逐步萎缩。上汽集团原来希望德国大众将桑塔纳轿车技术平台转让给自己,以此为基础自主研发自己的新车,走一条自主研发的捷径,但最终被对方拒绝。上汽终于认识到,自己的伙伴不会允许自己借用合资汽车的任何一款汽车并贴上自己的标签。
品牌意味着谁拥有品牌,谁就是标准的制定者;谁拥有品牌,谁就有选择的权利;谁拥有品牌,谁就说了算!胡茂元下了决心:“上汽集团必须另辟蹊径,走独立自主开发之路。”
2002年7月,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市长陈良宇前往上汽集团调研。就在这次调研中,胡茂元代表上汽集团向市领导立下了军令状——到2007年上汽集团将自主开发汽车5万辆。当年8月,上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正式成立,胡茂元委派了他的得力助手——上汽集团副总裁陈因达担任院长。从此时起,胡茂元开始了他的“自主品牌”之旅。
布局初显蓝图
其实早在2001年6月,上汽集团重组仪征汽车公司就已经决定将江苏仪征作为自主品牌的生产基地。上汽集团从美国通用公司欧宝s4200平台上引进多用途轻型客车,2002年7月28日,首辆取名“赛宝”的多用途轻型客车从这里下线。赛宝或可算作上汽集团自主品牌的雏形,只是并不成功,在市场上的表现差强人意,连销量最低的比亚迪汽车也赶不上。
时间进入2003年,上汽集团公布“生产5万辆自主知识产权汽车”的战略目标,3月底上汽股份斥资近3亿元收购上汽仪征99%的股份。2004年1月9日,上海汽车对外公告,正式收购仪征汽车1%股权,完成对仪征的全部收购。仪征这块曾以“黎明”牌汽车名噪一时的土地,已堂堂正正成为上汽雄心勃勃打造自主汽车品牌的工业基地。现在,对于上汽首款自主品牌轿车的生产基地,上汽集团的安排也日渐清晰,采用罗孚技术的轿车的生产基地将落户上汽江苏仪征整车基地。有消息称,为了腾出场地,“赛宝”车的生产已经停止。
据了解,上汽之所以选择仪征作为自主品牌基地,有其战略上的考虑——从百年来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轨迹看,汽车工业生产基地通常并不选择最发达地区(如美国底特律、德国狼堡等)。一旦时机成熟就向成本较低地区转移生产基地,无疑有利于在未来利润渐薄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从这一点看,位居长江三角洲扇形地区顶端、距离上海仅270公里的江苏仪征,居多种现代交通物流运输于一身,无疑具备了造车的“好风水”。而上汽集团进军仪征,利用当地相对便宜的劳动力,开创自主品牌,也意味着居安思危的新一轮创业。仪征成为上汽自主品牌的生产基地,既解决了股份公司自身的整车项目问题,又使仪征项目又有充沛的资金保障,而股份公司旗下的众多零部件厂又有了大展身手的新天地。
上汽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生产自主品牌的轿车。在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中,一汽集团和东风汽车在乘用车和商务车的发展都比较均衡。相比之下,上汽集团仅有乘用车作支撑,商用车尚无法与其他厂家媲美。上汽集团因此全面进军轻卡、重卡、微型车和大客领域——重组江苏仪征、柳州五菱、烟台东岳、金杯通用……是完善产品线与生产布局,收购双龙则主要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待收购完成之时,上汽集团将成为一个集轿车、商用卡车、商用客车、越野车等全系列车型的汽车制造商。
自主开发悄然提速
进入2006,上汽的自主品牌项目已经悄然提速。目前正打造第一款自主品牌车,该车将是在罗孚75技术平台上开发、但外形全新的新车,将于今年9月出炉,此举意味着上汽自主品牌已进入倒计时。目前已经有6辆车通过了OTS装车阶段,正在进行秘密路试。这将是一款有国际竞争力的轿车。
现在,一张上汽自主品牌开发的进度表已日益清晰。继罗孚75之后,上汽还有一款内部代号可能为“NMC”的全新车型正在研发中。该车定位略低于罗孚75。此外,在罗孚75平台上开发的混合动力车目前也已在研发中。同时,上汽投资18亿元在上海嘉定安亭扩建的上汽工程研究院日前也正式破土动工。上述项目对上汽自主品牌轿车的研发、配套将提供有力支持。目前,上汽工程研究院在已获得的罗孚知识产权基础上进行适应性开发,并招募了部分原罗孚技术人员,同时与双龙“S-100”项目进行了合作。
通向“自主品牌”之路
目前上汽集团已经初步建立了支撑自主品牌的三大研发基地:上海通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上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和隶属于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自主品牌项目组。
按照目前的分工,泛亚主要进行合资企业内车型的改进与开发,并可接受上汽集团委托的技术研发。1999年以来,泛亚先后推出过“麒麟”、“鲲鹏”等概念车。2005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泛亚再次推出了100%由其主导设计开发的“畅意”概念车。此外,上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进行的是完全的自主研发,并负责监测国际汽车技术的新趋势和进行燃料电池汽车等新技术的开发。而自主品牌项目组,则负责对引进的外国车型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实现国产化。项目组自成立以来负责了两个项目,一个是韩国双龙,另一个就是英国罗孚。目前项目组正在抓紧时间进行罗孚75型车的国产化工作,对买来的技术资料进行消化,同时在做的还有罗孚25型车的研究。
在去年举行的财富论坛上,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再次提出了上汽自主品牌研发的四条道路。依靠这种多元化的开发模式,上汽已为打造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做好了准备。胡茂元说:“从原来狭隘的一条思路变成四条思路一起来做,这些可以作为我们自主产品发展的新思路。我们应该集成全球技术资源,抓住国际购并的时机,加快自主开发的速度,多管齐下,早出成果。我们现在也没有什么成果,也没有发言权。只有当我们真正做出来,那个时候,才能跟人家谈自主开发的问题。”
虽然上汽与罗孚购并一事失败,但不会影响上汽开发自主品牌的决心和计划。上汽必须利用罗孚技术发展自主品牌,首先树立高端形象,然后再谋求品牌向下延伸,利用双龙抢占低端市场。
在不久前的上海“两会”上,作为人大代表的胡茂元又一次兴致勃勃地侃起了他的“自主品牌”之梦:几十年前“上海”和“凤凰”轿车曾经风靡一时,那么2007年诞生的自主品牌叫什么名字呢?既不会叫“凤凰”也不会沿用“上海”,尽量会起一个国际化符合各地习俗的好名字。今后上海品牌的汽车将是家用轿车,在一个平台上开发出高中低各个车型。
望着对理想执著追求而孜孜不倦的胡茂元,深感上海汽车自主品牌的开发大有希望,愿胡茂元早日梦想成真。
相关链接:上汽自主品牌研发的四条道路
从2004年起,上汽自主品牌研发又有了新的诠释——集中国内国际资源四个轮子一起转:自主开发、收购技术团队、合资企业合作和合资企业内部开发。
第一条路是,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发展,第二条路是通过收购国外的企业来进行生产合作,海外收购后取得了控制权,建立国际经营的架构和生产点、销售点及开发点,完全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联合起来开发具有中国自主品牌的轿车甚至还能够出口。第三条路是一个深化战略合作来合资生产,跟合资伙伴来合资生产中国的品牌。第四条路是合资企业本身自己也应该创建自主品牌,包括当地化的改进等等。
《汽车界》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