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气不服输”
2006年1月19日,康平路165号上海市委2号会议室。上海市委正在此处召开“研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会议。
上汽股份董事长胡茂元对整个行业和上汽集团集团自主品牌发展道路做出了对比分析。 然后他直面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袒露心迹:在创建自主品牌方面,“上汽股份服气不服输”。胡茂元当下立誓,上汽一定会要抓紧时机,“拼命干,走通华山一条路”。
在外人眼里,上汽似乎没有骨气走自主品牌道路,实际并非如此。2002年下半年,原上汽集团在给当时上海市委主要领导的一次工作汇报记录中,记载了上汽要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的目标。到2007年,上汽希望实现销售完全自主研发的“凤凰”轿车5万辆。但是以什么路径以什么品质造出这5万辆自主品牌轿车却是上汽一直在摸索的重大问题。
当时,尽管奇瑞和吉利另辟蹊径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但占据主流的自主研发理论依然是从开始进行全面研发。上汽试图从头至尾培养自己的研发能力。
2002年8月,在上海市委主要领导视察上汽一个月后,上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正式成立。它由上海汽车工业技术中心、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等单位的基础上整合建立的,由整车开发部、科研部、动力总成部和材料部组成。动力总成沿袭了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技术开发功能。
首任院长陈因达当时对外发言,称这并不是临时拼凑集团内部散落的科研机构,而是对原有技术开发资源整合的结果。工程院发展总体目标是通过3年-6年-9年投资滚动发展规划,形成上汽集团产品开发、项目管理的基本组织模式和工作流程以及核心的技术开发能力,全面开展上汽集团的自主产品的开发工作。
但是工程院的研发能力实在是个未知数。收购仪征汽车厂后推出的赛宝汽车,乏善可陈。上汽一度也曾经希望它的亲密伙伴通用汽车允许它把上海通用旗下一款车改造成自主品牌,但是最终未果。
上汽又把目光转向德国大众。如同一汽的红旗轿车完全借用德国奥迪100的平台一样,上汽希望大众汽车将桑塔纳轿车技术平台转让给自己,以此为基础自主研发自己的新车,走一条自主研发的捷径。桑塔纳平台技术是1980年代的陈旧平台技术,上汽原本以为德国大众能够答应,但是2004年初最终被对方拒绝。
试图寻求合作伙伴的支持以谋求快速掌握技术推出自主品牌的路径被封杀。麦肯锡驻上海的分析师高旭说:“上汽最终认识到,自己的伙伴不会允许自己合资汽车的任何一款汽车贴上自己的标签。”
自主品牌似乎前途黯淡,无路可走。上汽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仍然努力希望能够走通自主之路,甚至也鼓捣出了一辆自主研发的轿车,在准备开磨具,批量生产的当口,上汽高层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根据上汽在赛宝上的经验,他们觉得这个车没有市场。
上汽希望形成的不是一般的自我开发能力,而是要形成有竞争力的自主开发。“原来我们都是自主品牌,上海牌、红旗牌都是自主品牌,都有技术中心,但是现在技术方面的变化趋势日新月异,非常快,我们是不是能跟上这种变化的趋势?”陈虹对《新汽车》表示,“关键是形成有竞争力的自主开发能力。但是我们不能去抄,上汽和世界大多数汽车公司和机构有合作关系,不能图一时痛快,使自己失去信誉。”
此前,名义上还在上汽旗下的奇瑞,锋芒毕露。这是地道的自主品牌,上汽原本希望彻底把奇瑞纳入囊中,以为己用。然而,奇瑞此时已有挣脱上汽,单飞之意。最终,由于种种原因,上汽决定放手,两家分道扬镳。
其时,自主品牌的呼声越来越高,上汽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据称,上海市有高层领导对于上汽在自主品牌方面迟迟没有突破颇有微词。尤其是当奇瑞成为了自主创新的典范之后。
和跨国汽车公司合作得越紧密,越了解汽车越不敢下手,这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对于走自主汽车道路心有忌惮的重要原因。胡茂元对此的感慨是以往过于眼高手低。但是看到一批自主品牌在国内顽强诞生并获得中国舆论的强烈支持,他感觉“屁股坐不住了”。“过去上汽走合资道路有了收获,但是是小胜,现在必须要走一条自主品牌的大胜道路。”他说。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