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二手车就是已经用过的车。二手车在外观上或多或少都不是那么“完美”,然而,在挑车时如果把注意力只放在外观的一些小的刮、蹭而不注意发动机的工作情况、车架现状和车辆是否发生过事故等方面,就会因小失大。
一、选购二手车:
1.二手车价格的评估
二手车的定价基础是现行市场新车的销售价格。一辆汽车由成品出厂到使用报废的各个阶段,价值不相同。同一种车型由于使用、保养程度的不同,价格也有差异。新车的行驶费用少,随着时间和行驶里程的增加,停驶周期延长,费用加大,表现在价格上就应拉开一定差距,不能以年限为唯一标准而一刀切。另外,到报废年限终了时还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残值。
(1)方法一:
可将新车使用10年报废视为100分,把15%作为不折旧的固定部分为残值,其余85%为浮动折旧值。可分三个阶段:3年—4年—3年来折旧,折旧率分别为11%、10%和9%。前三年每年折11%,总折27%。然后加残值,构成了折旧值,计算为:
评估价=市场现行新车售价×[15%(不动残值)+85%(浮动值)×(分阶段折旧率)]+评估值
在实际评估中要掌握两个数据:
① 当地市场新车售价;
② 使用年限,如一辆目前市场售价为20万元2000年上牌的车,在2005年销售时的二手车价格计算方法为:
该车已使用5年还剩5年,其浮动值的总折旧率为11%×3+10%×2=53%;加上现场评估出类别,如为Ⅰ类车,则需加新车价的5%(等于1万元)。最终该二手车的价格应为:20×[15%+85%(1-53%)]+1.0=11.99万元,约12万元。
(2)方法二:“54321法”
具体为:一部车有效寿命30万公里,将其分为5段,每段6万公里,每段价值依序为新车价的5/15、4/15、3/15、2/15、1/15。假设新车价20万元,已行驶12万公里,那么该车还值20万元×(3+2+1)÷15=8万元。
由于我国车辆庞杂,一种模式很难适应各种车种车型,在基本因素构成公式不变的情况下,依据报废车年限改变分段折旧率,可适用于其他车型。
关于残值的概念,应该进一步明确,提供如下的参考材料:
中联旧机动车经营市场招商策划部的魏征介绍说,在规定的汽车的合理使用年限之内,所剩余的使用价值,被称为广义的汽车残值。此外,汽车到报废年限时车主也可以领到另一种意义的汽车残值费,一般以每吨350元计算,一辆小轿车大约可以领到2000至3000元。
魏征介绍说,汽车残值的估价有许多方法,按照国家规定有四种方法: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以及清算价格法等四种,其中最为基础,也最为简便易行的是重置成本法。它的计算方法是:被评估车辆的现时价格=重置成本×成新率。重置成本是购买一辆新的与被评估车辆相同的车辆所支付的最低成本。而成新率的计算方法也有两种,其中使用年限法是比较简单的,成新率=(1-已使用年限/规定使用年限)×100%。比如一辆2000年的富康新自由人,规定使用年限为15年,即180个月,使用3年后即2003年进行估价,那么它的成新率=(1-36个月/180个月)×100%=80%,再用重置成本8.8万×80%,即计算出估价7.04万。
2.挑车秘笈
(1)看尾气的颜色:燃机油的车冒蓝烟,燃烧不充分的车冒黑烟,这样的车即使勉强上线检测也不会合格。
(2)看三元催化转换器有效期:三元催化转化器的有效期在5万公里左右,过期应及时更换。
(3)看火花塞缸线:符合原厂设计热值的火花塞和四根同值、低阻抗的高压线是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的基本要求。
(4)加一箱97号汽油:推迟点火时间,可以使燃烧最高温度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也会降低。高标号燃油需要较快的点火时间。如果在点火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使用较平时更高标号的燃油,相当于点火时间稍有推迟,氮氧化物的排放程度会降低。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发动机的功率会有所下降。
(5)专挑雨天去验车:当混合气的湿度增大时,最高火焰温度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减小。实验证明,按重量每增加1%的水蒸汽、氮氧化物的生成速度降低25%。每千克空气中水蒸气含量每增加0.14g,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降低2-9ppm。
3.挑选二手车的注意事项
(1)仔细核对证照:在买车的时候,对车主的身份证、车辆原始发货票、车辆购置附加费(税)证明、机动车行使证、养路费证明、年检证明及保险单等都要仔细看好,没有问题才行。如果证照不全,买车后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则会有很多麻烦和苦恼。
(2)不要相信里程表:为了卖更高的价钱,把8万公里数的车调到3万公里是卖家们常用的伎俩。其实汽车里程只是判断车况的一个标准,而真实的车况通过检查发动机等部分都能了解到,里程表显示的数字并不是汽车价格的决定因素。
(3)重新上漆要看到:看车身漆膜有无脱落,面部漆有无新印记,在排气管、镶条和窗子四周有无多余的喷漆,如有则证明该车系翻新,可能车身有划痕、损坏,可以做为判断其新旧程度的标准之一。
(4)重点观察焊接点:确保车门、头、尾与车身之间的接缝平滑。如果主要的接缝处缝隙大小不一,线条弯曲,装饰条脱落或缺失,证明该车是事故车,经过整修或大修。有些翻修车水平较高,普通人看不出是否是原厂焊接或翻新的,这时应请懂行情的人来帮忙看看。
(5)车厢也要看仔细:在座椅、地毯及其他车厢部分有没有不正常的铁锈或锈蚀。锈蚀严重的有可能车子是水泡过的。有些车商为了掩盖车厢内的问题,故意加上一些亮眼的装饰迷惑人。消费者一定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还要检查汽车的配置是否完整,工作是否正常。
二、购买二手车
(一)手续
由于我国二手车交易市场才兴起不久,相关手续也显得繁琐。不过,只要了解了相关流程,不需要代办也可以顺利地完成车辆的过户。这分为两种情况:
1.若车辆号牌不需改变(如公过公、私过私等):
(1)申请人到车管所门口领表(机动车过户、转出、转入登记申请表;机动车登记业务流程记录单;机动车注册/转入登记申请表;机动车注册登记申请表);
(2)到综合业务受理窗口申请核档;
(3)7个工作日后取回核档资料;
(4)核档合格后持资料开车到训考场验车、评估;
(5)到旧车交易中心交交易费、办理养路费签章,备齐其它资料;
(6)到车管所综合业务受理窗口交过户资料;
(7)取得待理凭证;
(8)待理证到期后到车管所缴纳制证工本费;
(9)取新行驶证,若资料不合格则领取退办资料。
2.若车辆号牌需要改变(如公过私、私过公等):
(1)申请人到车管所领表(机动车过户、转出、转入登记申请表,机动车登记业务流程记录单,机动车注册/转入登记申请表,机动车注册登记申请表);
(2)到综合业务受理窗口申请核档,7个工作日后取回核档资料;
(3)核档合格后持资料开车到训考场验车、评估;
(4)到旧车交易中心缴纳交易费,办理养路费签章,备齐其它资料后到车管所综合业务受理窗口交过户资料;
(5)取得待理凭证,7个工作日后到车管所领取《换发号牌通知书》;
(6)凭《换发号牌通知书》到训考场交回旧号牌并领取新号牌,新号牌装好后在领牌点照相;
(7)待理证到期后到车管所缴纳制证工本费,领取新行驶证。(若资料不合格则领取退办资料)
(8)办理车辆购置附加费过户。
直到现在,车子才真正地属于你了!首先最好换掉原车锁或防盗器,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此时要问清车主车子平时有什么毛病,一般成交后,车主会说实话,同时询问车主平时在哪里维修车辆,找哪个师傅,因为他们对此车比较了解,可听其意见。但如果新的行驶证还没拿到手,先不要急着维修或装修,等拿到新的行驶证后再说,因为没有拿到新的行驶证之前,过户不一定会顺利,如果修车后又过不了户,交易双方在费用上可能会有较多的烦恼。
(二)贷款
《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于2004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和《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于200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二手车贷款做了如下几点规定:
1.二手车贷款首付金额必须为所购汽车价格的50%以上,而且贷款期限不得超过3年;
2.商用车贷款的首付比例为30%,贷款期限不超过5年;
3.与个人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用车贷款仍保持原先“首付20%,期限最高5年”的原则。
贷款程序、担保等事项请参见本手册第二部分“汽车消费信贷”的介绍。
三、二手车质量维权
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在新规实施之前,二手车市场的最大问题是消费者买二手车时质量得不到保障,有的车子买回后才发现质量有问题。新办法规定,二手车经销企业有义务如实向消费者告知车辆的使用情况和缺陷,例如提供车辆的使用、修理、事故、检验以及是否办理抵押登记、交纳税费、报废期等真实情况和信息,并提供质量保证及售后服务承诺。这一新规则使消费者买二手车就像买新车一样有保障了。
在进行二手车交易时应当签订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合同。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二手车时应当向买方提供质量保证及售后服务承诺,并在经营场所予以明示。同时规定,九种车辆禁止经销、买卖、拍卖和经纪:其中包括已报废或者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车辆;在抵押期间或者未经海关批准交易的海关监管车辆;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查封、扣押期间的车辆;通过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手段获得的车辆;发动机号码、车辆识别代号或者车架号码与登记号码不相符,或者有凿改迹象的车辆等。
另外,关于汽车维修质量的维权,同样适用于二手车,相关规定请参见本手册附录部分的“汽车维修相关规定及说明”。
专家特别提示:
预约试车时,尽可能带上一些有丰富汽车经验和常识的朋友一起试车;如果没有这类朋友,唯有先放出风声让卖方知道你将带上一些专家试车,万一对方的旧车有问题,可能会知难而退。试车尽可能在大清早,并于停车场直接取车,因为旧车的毛病往往较容易在隔了一夜后完全冷却时被发现,而且日间试车能清晰看见车身的损伤。试车时应该打开车窗,留心有没有一些不正常的噪音,最好选择途经一些较高的护土墙,以听听车底发出的回声。
——部分内容选自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联合编写的《汽车消费ABC》一书
(责任编辑:赵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