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译自本公司北京支局支局长田原
真司于3月20日面向日本读者撰写的文章“東風日産に見る、企業内共産党組織の生かし方”,特此备注。更多报道参见另一只眼看中国专题。
“制定合资企业的《行动纲领》是件好事情,但如何将其渗透到人数众多的中国员工中去呢?”……。 笔者曾经写过介绍日产汽车和中国东风汽车的合资企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乘用车部门(东风日产),一位朋友读完这篇报道后发来的邮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制定中日合资企业的“基本法”
笔者在那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基本如下。
成立于2003年7月的东风日产,由于来自日产的日本员工和来自东风的中国员工之间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阻碍了公司业务的高效快速发展。2004年下半年,中国的乘用车市场突然疲软,东风日产未能及时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产品滞销、库存积压。
作为这次惨痛的经历带来的反省和危机感,中方最高负责人任勇副总裁提出“要制定一部与国籍、来自何方企业无关,站在合资企业的角度来统一价值观的‘基本法’”。经过日中双方多次推心置腹的认真讨论,最终出台了一部长达50页的《东风日产行动纲领》。
2005年,东风日产的汽车销量达前一年的2.6倍,出现了戏剧性的好转。行动纲领消除了日中员工之间价值观的隔阂,使整个公司凝聚成一体,共同努力是销售量飞跃背后的强大支撑力。
共产党制定的学习体系
其实,行动纲领中除了强调“汽车将使人们更加富裕”的企业理念、“要经常把合资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等基本的行动准则以外,还相当详细地规定了制造、销售、采购、人事等各部门所应履行的职责等规范。
尽管如此,如果仅仅把行动纲领编成小册子发下去,员工的观念和行为是决不会发生变化的。在前面提到的报道中,由于受篇幅限制未能详细写这方面的内容。笔者的朋友提出质疑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结果来看,行动纲领的理念虽然称不上完美无缺,但却深入到了每个东风日产公司员工的头脑里。其背后并没有什么奇异的妙法。基本上是依靠各部门实施的行动纲领学习班,脚踏实地进行教育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事实是,企业领导提出诸如“应该学习”行动纲领那样的要求,然后大家一起学习的方式,在中国有时会发挥出大大超出日本人想象的效果。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毛主席语录》,到改革开放时代的《邓小平文选》、再到最近的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中国是举国上下都要学习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思想。在中国所有的学校和国有企业中,共产党组织深入到了每一个角落,并形成了一种将思想教育落实到每个人头上的体系。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政治的关心程度愈发淡漠。尽管如此,传统的思想教育体系至今仍对人们的行动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对作为个体的个人来说,在这一思想体系中能得到多高的评价将直接关系到其在学校的成绩或者在国有企业的职务升迁。
在战后的自由主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眼里,这一体系带有强烈的国家强制色彩,会让人感到与时代不相符合。在进入中国的日系企业的经营者中,也大都认为“一旦在本公司的中国法人内部开展政治活动可受不了”,所以尽可能避免与中国企业的合资,而倾向于100%的独资方式。
企业内存在党组织极为普通
但是,对中国人,尤其是对大学毕业的领导层来说,这种体系(好坏另当别论)是多年来习以为常的存在。如果是国有企业,公司内存在共产党组织是非常自然的,通过党的渠道下达的指令往往被作为重要指示优先接受。中层管理人员有责任将上级党组织的指令贯彻给每个部下。而部下也会自然地接受这些指令。
这种学习体系并不一定只限于政治思想的学习。如果应用到企业经营中,则很适合用于将领导的意图贯彻到全体组织中去。东风日产的任勇副总裁显然熟知这一点。只要准备好装订成册的“学习对象”,并对合资企业内的党组织网络发起总动员,就能将其一下子灌输到占员工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的头脑中。
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学习对象”的方向性发生错误,将会造成误导经营的危险。另外,如果学习的内容只是些无具体性的空泛的东西,也会使效果只停留在表面的“学习”上,员工的行为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正因为如此,任勇副总裁才会制定出包含来自日产的日本员工在内的日中双方都能接受的行动纲领,并执意将纲领细化到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的操作流程。
混合经营的可能性
对日系企业的日方经营者来说,对本国不存在的公司内共产党组织,尽可能让其成为空架子,或者无视其存在的想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自然的心态。为此坚持100%的独资也是一种选择。
但是如果抛开固有观念冷静地观察一下,可以发现这种乍一看似乎有点特别的中国企业的组织结构中,也有扎根于中国历史及社会习惯的相对合理性。担任东风日产日方最高领导的吉田卫副总裁说:“说实话,对于合资企业内的共产党组织,日本人难以明白的地方有很多。但是,它对统一中国员工的思想认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只要对公司的发展有利,就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
当然也应该看到,在部分中国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存在效率低下、透明度不够的部分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尽管如此,完全排除中国式经营的负面因素,仅凭日本式的经营模式来管理企业,恐怕也不是日系企业唯一的成功之路。东风日产的情况似乎可以给我们一种提示,巧妙吸取中国模式中有用的部分、探索与日本模式中的有用部分,让两者产生倍增效果的“混合经营”其实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北京支局特派记者:田原真司) (责任编辑:赵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