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二胡、汉舞、书法……营造出一个纯粹中国式的氛围,这正是华晨汽车对其新车型骏捷所要强调的理念———民族品牌。
3月18日,骏捷上市仪式上,华晨汽高管极力渲染其另外两个要素:家庭轿车的定位和高的性价比。
2002年8月上市后中华轿车的销量持续下滑,华晨领导班子频繁更换,有“小宝马”之称的骏捷被外界一致认为是华晨最后的机会。上市当天,骏捷“1.6MT标准型售价8.58万元”的定价一公布,现场随即一片哗然。
“竞争者还没有把同级别的车拿出来,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别人认识到自主品牌也有好车。”华晨控股新任董事长祁玉民透露,骏捷定价是由其最终拍板的。
这位前大连副市长甫一亮相已尽现铁腕姿态。
华晨的下一个五年
2月10日,刚刚上任的祁玉民火速赶往香港面见媒体和基金经理。见面会上,精心准备的祁玉民向香港媒体展示了一份内地某媒体的文章剪报。该文章称,祁入主华晨后,将进行一系列的“战略革命”。
祁透露,华晨将通过一系列战略调整和战略定位,提升核心竞争力,其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尽快提升总量。祁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末期,整车产能至少达到40万辆,发动机生产至少达40万台。通过汽车整车、发动机以及其它重要零部件的发展,华晨集团总销售额在2010年要达到800亿元。
除规模效应之外,打“联合品牌”是华晨“十一五”期间的战略重点。所谓联合品牌,即企业品牌与企业旗下重要的产品品牌的联合。华晨计划在未来五年中,除了着力打造华晨汽车的企业品牌之外,还将大力推介旗下中华轿车和金杯面包车两个产品品牌,使之成为汽车市场中的强势品牌。
另外,华晨还将不断加强自主研发与国外联合研发,希望通过五年的努力,加快自主研发,从而带动辽宁成为中国汽车研制基地。今年3月份,华晨位于沈阳的自主品牌研发基地将正式开始运作。
随着华晨汽车高管的变动,战略规划也一直在不断调整,在华晨抛出的几次规划中,这一次被评价为“最长远和具体的”。
稳定管理层
3月3日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1114,HK)发布公告———本公司截止2005年12月31日止,年度本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的综合业绩,将受到年内中国汽车业整体产能过剩及激烈价格竞争的重大不良影响。中国石油价格受全球油价上升冲击,将导致市场环境更加艰难。
可能实施的规管措施令中国汽车制造企业成本增加。此外,中华轿车销售量的持续走低(中华轿车2003年销售达25580辆,2004年下滑至10980辆,2005年仅1万多辆。)导致中华轿车业务出现营运亏损,董事会正考虑可能就中华轿车开发项目相关的无形资产减值进行拨备。
但是,公告指出的客观原因并不被业界认同。3月22日《新华远东中国》将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本国货币主体信用等级由BBB+下调至BBB-,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
《新华远东中国》认为“该公司在中国轿车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而且该公司在微型客车领域市场地位也正在下降。该公司管理层动荡造成市场应变能力下降,以及消费者信心受挫,这些因素已削弱了该公司的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
欲消除市场上对华晨的顾虑,显然绝非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华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层的相对稳定。
“光稳定是不够的,华晨最缺的是职业经理人。”一位接近华晨的内部人士认为,华晨的运作不能以政府或者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应该围绕着市场,这需要有丰富汽车行业经验的管理者来操作。
对此祁玉民透露,华晨汽车要在全球招聘30位顶级人才,包括品质管理、营销策划、管理策划、设计等等,“部分人员可能比‘海归’赵福全的薪水还要高。”
财务生死线
华晨汽车的另一要害在财务。祁直接表示,华晨集团目前的财务状况不太理想。
有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华晨的业绩已由去年同期的盈利4.07亿元转为亏损2.99亿元,并且未派发中期股息;去年上半年,华晨旗下金杯轻型货车及中华轿车销量都出现下跌;销量曾经翻几番的华晨宝马也出现了约5700万元的亏损。
根据花旗证券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称,截至去年6月底,华晨可动用的现金流约15.84亿元
人民币,持有应付银行票据44.34亿元人民币,未偿还短期银行贷款2.74亿元人民币,无未偿还长年期银行贷款。
若不计其零息可换股债券,截至05年度,华晨手持净现金约8,100万元人民币;若计及该零息可换股债券,其净负债与股本比率为21%。其中,华晨中国的2亿美元(约15.6亿港元)可换股债券将在今年年底到期,市场揣测华晨可能将会通过配股解决债券到期问题。
华晨目前正积极与国内外的投资机构进行接触和磋商,已设计几套方案,包括是否通过配股、发债以及发债品种、是否向银行举债等,华晨正在听取各咨询公司和证券行的意见,将从公司的销售情况、现金情况以及市场情况等方面通盘考虑,选取对公司、对股东最有利的方法,来筹集资金。
针对华晨集团目前仍是100%国有控股,且拥有华晨中国39.42%的股权的现状,祁声称,将逐渐实现国有股减持,最终使华晨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优资上市公司。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