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后正值中国汽车市场“井喷”,中外汽车界皆大欢喜,尤其外资企业都额手称庆,那时只会感到“市上只有中国好”,谈何抱怨,也就是在那时才能诞生诸如“北京现代速度”等产业奇迹。由于市场需求的爆涨,合资厂家在短时间里根本来不及通过循规蹈矩添置设备、新盖厂房、供应商准备来达到目标产能,谁家也不愿放弃这种千载难逢的市场良机,采取最捷径、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进口来件组装”,即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吃腻“老三样”想换国际新口味的新浪以及压抑许久与国际汽车消费同步接轨的诉求,充分保证了新投入产品的品质,抢得了挣“快钱”的时机,也规避应急投资可能造成今后“产能过剩”的风险。 回头来看,合资企业的中外两方确实在“进口来件组装”得到了“双赢”,从整车合资企业自身皆为利趋角度看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而一旦“进口来件组装”造车“大生产运动”蔚然成风后,不免引起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担忧,倒不是看到上百亿美元外流(中国外汇储备都撑满了),而是产业链的失衡。众所周知造车带来的好处不仅仅为每家整车企业带来几千人的就业机会、直接上缴利税,而是通过整车制造拉动更大的相关产业链,带来许多倍的就业机会、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利税等。如果中国造车长此以往靠“来料加工”的话,肯定将来中国汽车业在国际汽车业分工中排在“低级动物”序列,中国市场将会喂饱了众多的外国企业和产业人群,却饿倒了中国大片企业的产业人群,这是政府层面最不希望看到的格局,一年前祭出《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以遏制。
饱尝到两年“来件组装”甜头,某些合资企业眼看着顺风顺水的赚钱机会缩水,自然不爽,只能向各自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诉苦。首先要分清不是所有合资企业的外方都对《办法》耿耿于怀的,尤其日本和韩国的企业就不掺和向WTO申诉之事里,坐山观虎斗,比如丰田早在九十年代就按《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去建立供应商的配套体系,苦尽甘来,现在可坐享其成了,本田、日产及现代等随着整车进入也快速地完善配套体系,日本三大企业把在美国市场本地化成功的经验克隆到中国市场。而欧洲一些企业却只有积累南美业务的国际化经验,在中国市场不是玩不大就是玩出局,仍然愿意重温八十年代标致汽车所做的“来件组装”的旧梦;而新建不久的宝马、奔驰合资厂以其品质要求高和产能偏小,即便想尽多国产化,实在难以找到境内关键部件供应商,合资厂在《办法》制约下几乎成了鸡肋,进退维谷。因此多家欧洲车厂尤其深受《办法》其“害”。
代表13家车厂利益的欧洲汽车工业协会一马当先最积极替欧洲车厂们出头;而美国贸易代表声称,如果中国政府不降低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壁垒,他将考虑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提起申诉。分析下来,美国车厂受到《办法》带来的利益损失微乎其微,仅在区区微量的卡迪拉克车型国产配套上会遇到不适,但卡迪拉克是上海通用“正餐”盘边可有可无的饰花,而美国这次跟着欧盟一同“起哄”疑似浑水摸鱼、顺手牵羊之举;万一没得逞也没吃什么亏,万一弄成了有备无患,而美国玩知识产权保护却是动真格的。
去年商务部机电司副司长张骥和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戴麟分别对〈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所阐述各自观点非常明确。尤其戴麟先生逻辑性很强的观点值得回味:
“欧洲大部分企业都来到中国市场来投资,而且急于抓住商机,所以我们愿意以合理的价格、合理的成本,在中国销售尽量多的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愿意尽量快的实现本地化生产。但同时,我们如果在本地生产,也要说服我们的零部件供应商到本地来投资,并且生产我们在本地所需要的零部件,这无疑需要一个过程。
我认为新车型的国产化率达到一定的比率,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所以我们觉得4月1日生效的《办法》确实给我们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和困难。从这个原因考虑,我们不欢迎这个一刀切的规定,因为它没有对刚投放市场的新车型和市场少量销售的车型给予任何宽容的期限,这是我们最担心的问题。
因为也许开始中国没有这样的零部件,但当中国生产出来的话,还需要一个质量体系的认证过程,质量要慢慢达到要求。整车制造商就要说服他在国外的零部件供应商来中国投资,但是零部件商肯不肯,取决于在中国是否能有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率,回报率在新车型刚投放中国市场时肯定不会有,要销售量达到一定水平才值得到中国来投资,所以这本身需要一个过程。”
这次矛盾爆发的关键要害表面上看是《办法》所致,本质上是欧洲车厂与日、韩、美在中国汽车市场角逐时各自“亮剑”的长短所致。后来居上的日本、韩国、美国车厂在各个经济指标上几乎全面压倒了早到的欧洲车厂,市场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只能寄希望于政治斡旋。另一方面,如果为遇到国产化瓶颈的个别欧洲车厂网开一面,日本、韩国与美国车厂就会感到早年老实按照《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做国产化配套努力而感到吃亏,按下葫芦浮起瓢。如果我们来看中国“入世”后在汽车业中所握的最后两张牌,一张关于进口汽车与国产汽车销售网络归一化已经做出重要让步,所剩一张就是部件国产化率制衡规定,再甩出就空手无物了,放弃还是坚守?哈翁似的难题又摊在各利益方面前。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