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欧洲公司的北京机构工作,小W对欧系车心仪已久。但当他真正掏钱买车时,却开回了一辆中韩合资企业生产的汽车。
目前,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欧系车”正在遭遇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尽管欧洲的汽车企业口碑良好,但并没有进入实际购买人群的选择中。 那么,到底是谁动了“欧系车”的奶酪?
产品决胜
营销的四大核心要素,居第一位的就是产品。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更是如此,谁的产品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比欧洲人更注重汽车的操控性能和内在品质;亚洲人则更看重外观、内饰,喜欢新潮、气派的车。
日韩在华合资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市场份额的稳步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产品符合中国市场现阶段的消费能力,并在产品设计上更符合东方人的审美偏好和价值取向。这方面,广州本田雅阁和北京现代伊兰特颇具代表性。
1998年,广州本田成立之初,合资双方引进了与国际技术同步的雅阁中高级轿车,迎合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一直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在推出伊兰特之前,北京现代把韩国现代适用的技术和时尚的外观,与中国用户的需求结合起来,上市之后也获得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
适者生存
车型上的十几年,甚至是二十年一贯制,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怪现象,也是某些欧系车屡遭诟病的原因。
一改某些品牌在产品滞销时才不得不换型的做法,日韩在华合资企业抓住时机,迎合需求变化,不断推陈出新,并根据中国市场作改型设计,因而赢得消费者的认同。
根据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而变化,日韩在华合资企业推出新车的速度很快,进而不断引导需求变化,而不是跟着顾客需求被动地改变。
广州本田在上一代雅阁轿车依然非常紧俏的情况下,以低于原车型近4万元的价格推出新一代雅阁,并马上停止了老雅阁的生产;而一汽轿车的新Mazda6则是在持续热销的形势下换型……使产品在获得广泛认同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了竞争力。
渠道为王
日本汽车企业一贯严格掌控销售网络,在销售渠道管理上的优势为其带来在全球市场上的成功。
对国内外汽车市场颇有研究的一位人士表示,日本在华合资企业对加盟店合作方的资金、信誉和经验都有严格的要求。如广州本田在中国第一家引进整车销售、售后服务、零配件供应、信息反馈四位一体的4S品牌专卖模式,通过4S店提供给客户良好的买车环境、纯正的配件和统一的维修技术服务,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品牌美誉度。
同时,厂家高标准组建与掌控的销售网络,也有助于厂家了解市场需求。譬如某些中日合资企业的4S店,对所服务车主的某些驾驶习惯了如指掌,这样就能在顾客需要相应服务时给予及时的提醒,真正做到服务“到家”。
精益生产
买车,消费者对价格是非常敏感的。
日系车,特别是韩系车的价格之所以具有竞争力,一方面,经过数十年的应用,日本汽车企业创造的精益生产方式已经相当成熟,被移植到在华合资企业之后,继续保持较高的成本控制水平;另一方面,日韩整车企业和配套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整车合资企业周围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配套供应群。
随着日韩整车企业纷纷在华合资,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厂在内的日韩零部件配套企业迅速进入中国,在有效利用中国低廉劳动力的同时,带来了零部件成本的降低。此外,这种模式不仅使物流更加及时便捷,也降低了很大的物流成本,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最后,也许是知道自己来得晚,日韩在华合资企业普遍有一种危机意识,因而更加勤勉努力;而个别领先的欧洲企业曾一度“高枕无忧”,也加速了自己“奶酪”的丢失。
(责任编辑:刘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