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50万辆轿车下线,这是中国第一个产量累计达到50万辆轿车的自主品牌。庆祝仪式隆重而简朴。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耀身穿一身笔挺的黑色西装,意气风发地念着讲话稿,与他平时不修边幅,拼命三郎模样有很大反差。
我以为,中国汽车业的荣誉柱上,应该用金色的大字镌刻上尹同耀(以及奇瑞的开创者詹夏来)、李书福、仰融的名字,他们在世纪之交,以“非主流”汽车人的资格,顶着拿不到准生证的天大压力,创出奇瑞、吉利、华晨这样新一代的自主品牌,搅动了当初中国汽车工业一潭死水。
我最早去奇瑞,是1999年,那时候,奇瑞发动机厂和一期轿车生产线刚刚建成,产品停满厂区,却因为拿不到国家“目录”而不能销售。见到当时任芜湖市委书记的詹夏来和来自一汽,担任奇瑞总经理的尹同耀。话语间,他们对汽车的痴迷,坚定地为老百姓造车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为了节省每一分钱投资,从国外拆回来的发动机生产设备,他们自己设计安装成生产线;厂区的空地租给草坪公司,绿化不但无须投资反而赚钱;外出考察,他们常常三个人租一间双人房,詹夏来曾经裹着毯子睡在地板上。
种种希望在国家立项的努力失败后,奇瑞在1999年底,以加入上汽集团的方式,在三个“另类”自主品牌中第一个获得了产品合法生存的权力。然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奇瑞还是走得磕磕绊绊。2003年春天,奇瑞为累计生产的第10万辆轿车举行下线仪式,我有幸作为嘉宾驾驶那辆新车驶下生产线。我记得,当时的气氛与其说是欢腾,莫说是悲壮,奇瑞还是个新生儿,前途未卜。
然而,弹指一挥间,今天的奇瑞已经依靠自主大旗下聚集的八方人才,拥有了整车、发动机、变速箱自主开发能力和核心技术,成为中国产业界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获得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支持。2006年,奇瑞的产量将达到28万辆,有6个新车型推出,继续稳踞国内汽车产量增长的第一名。
奇瑞今天入了“主流”,但仍然不是谦谦君子。我始终记得詹夏来当年多次提到的,像奇瑞这样的后来者,“不疯狂,就灭亡”。如果按常理出牌,按当时既定的产业政策,连沾一沾轿车的资格都没有,如果不是执迷的坚持和疯狂的“跨越式”发展,奇瑞今天即使生存下来,也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小企业。2003年,经济型轿车“风云”立足未稳,奇瑞就紧锣密鼓地向中级轿车和微型轿车两个方向出击。“东方之子”和QQ今天已经成为中国车市一等知名度的车型。而奇瑞人没有喘一口气,又在新型发动机、SUV和MPV新车型不断创新。尹同耀诙谐地说:我也不清楚,当年为什么就不害怕呢。我们只是觉得外国人在汽车领域能够干成的事,中国人一定能干成功。
自主开发如今已经是一个热门词汇,问尹同耀怎么样理解自主?他回答说,开发的自主权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特别是要有集成能力。就像日本的车型设计,美国技术用一些,欧洲用一些,但是集成还是日本企业自己在做。现在奇瑞干了几款车之后,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会作哪一些,不会作哪一些。不断作下去,越“会”越多,集成能力越来越强。中国正在迈向经济大国,必然要以中国品牌,自主创新来做后盾。十一五规划重点提出了自主创新,怎么样让更多企业包括合资企业迈开创新的步子,跟国家的政策有很大关系。
奇瑞走向成功的独特性在哪里?尹同耀说:奇瑞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心做一个进攻型企业。一定要进攻,而不是防守反击。要干就拼命往前冲,义无反顾。大部分中国企业有一个好产品就够了,不想在世界称雄,奇瑞却一定要进入世界汽车列强之林。奇瑞甚至不学保时捷、法拉利,只作几款拳头产品。奇瑞一定要把量做上去,车型全系列化,一定要在各个层面上作大作强。奇瑞的志向不仅仅是中国。还一定要在全世界发展,我们会选择适当的时机在国外投资。中国改革开放只有短短20多年,培养一流企业还需待以时日。没有经营一流企业的经验,硬要做跨国公司,风险非常大。奇瑞年年对经营管理进行“体检”,不断把自己的企业文化作扎实。这样,今后向外扩张和发展才有实力。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