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换技术成功的孤证
最终,一汽集团选择了马自达。
经过《新汽车》在长春的调查证实,一汽不以红旗品牌称呼的C301,是一款源自马自达6平台上的产品,但是与“Majesta红旗”不同,它是一汽在马自达6平台上,通过与意大利著名设计师乔治·亚罗的合作,全新设计的一款新汽车。
尽管C301将与M6共线生产,但是两者外观、内饰都不相同,犹如福特福克斯和沃尔沃S40都是在马自达3平台上开发,但是与马自达3在外观、内饰也不相同一样。
“现在可以说,这两款车看的见的地方都不一样,但看不见的地方都一样,”知情人士对《新汽车》表示。这位人士认为,外界不能小看C301,因为马自达毕竟提供了马自达6平台的核心技术,否则一汽将难以对其改造。
无论如何,C301是中国汽车工业合资开放到现在为止,惟一一个用市场换回技术的个案。而事情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当事双方皆费尽周折。
事情的发展源自5年前。
2001年年末,一汽当时的副总经理徐建一参观马自达公司,对于当时正处于最后开发阶段的马自达6轿车印象深刻,认为这款车“相当棒”。他当即提出大胆的建议,利用一汽轿车的资源,通过技术合作的形式,为马自达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汽车。一汽更希望借马自达为一汽轿车股份带来丰厚利润,更希望能借马自达拯救红旗。
面对一汽集团伸出的橄榄枝,马自达方面异常谨慎。
2001财政年是马自达最困苦的一年。当时,日本整个汽车市场的销售萎缩了2.6%,市场容量为581.9万辆。同期,马自达的销售下降了12.5%,销量仅为26.8万辆。此外,北美市场销量略有增加,但欧洲市场则大幅下滑。
当年,马自达唯一的亮点在亚洲,其销量增长了23.7%,而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贡献度最大。在中国大陆市场,销量增加了161.3%,为1.22万辆。
不过,这次的接触还是为双方合作埋下了伏笔。
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突然井喷。放量增长的局面,让所有跨国公司争相抢摊进入中国,马自达的时机来了。这家日本公司希望采取类似于外包的合作方式进入中国,既可以减少投资,快速推出产品,亦可利用一汽的销售网络推进销售,即使失败损失也不大。
由于,那时马自达在中国并没有合资伙伴,只有偏居海南的海南马自达公司与其进行技术合作。况且,由于海马没有生产许可,在政府主导下,资产完全划拨给了一汽。
如此之下,马自达与一汽坐在了谈判桌前。双方进入合作谈判后,首先摆在面前的是解决海马的难题。对马自达和一汽而言,由一汽轿车股份整合海南马自达的生产与销售,是一桩极其划算的买卖。而且彼此也很快达成一致。
2004年7月,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12亿元,一汽、海汽集团分别占股49%,海南省政府占股2%。该公司整合了海南现有的全部整车资源。
起初,马自达、一汽轿车股份销售公司、海南马自达三方已经决定成立合资销售公司,甚至连股比已经谈妥,最终不了了之。在销售网络方面,海南和一汽仍各行其是,至今没有整合。但这并没有妨碍马自达和一汽两者之间的合作,而且马自达立场分明。2003年1月,马自达公司常务执行董事松原恒夫曾经对《新汽车》记者说:“马自达公司是和一汽集团合作,而不只是和其中的某个子公司进行合作。”之后,马自达6被引入长春。
一汽方面与马自达谈判的主导者、一汽轿车股份公司当时的总经理张磊对《新汽车》记者说,用马自达来完成对红旗的改造,将是一条可以行得通得路。外界的理解是,利用马自达赚钱,然后再花钱改造红旗。在当时的情况下,双方都把各自计划隐藏极深。其实,表面的这些故事,仅仅是双方合作大计的冰山一角。
除了利用一汽进入中国和解决海南以外,《新汽车》多方调查得知,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的成立也是条件之一。对于一汽来说,必须成功推出马自达6,让马自达看到实际的利益,增强马自达方面的信心,方可顺利进行技术平台的转移。
那时,一汽轿车股份销售公司几乎把最精英的团队配在了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这个团队不负众望。2002财政年,马自达在中国的市场销量达到3.08万辆,同比增长151.4%,市场份额由原来的0.7%增长到2.1%;2003财政年,马自达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达到了8万辆,增幅为250%。
2004财政年,马自达的销售利润达到了702亿日元,创造了10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新一代产品的销售,为提高利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特别是在欧洲、澳大利亚,中国均获得了大幅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马自达已经成功的进入中国市场。
2006年2月28日,马自达全球市场的销售增长了10%,其中贡献最大是的欧洲和亚洲的中国。
当马自达的三个条件被满足后,M6顺利的成为一汽集团C301的原型。而一汽集团亦可自信宣称,C301是其整合全球资源的结果,为自主品牌开局。
(责任编辑:刘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