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出台主要是急刹车,阻止组装之风,但是,欧盟首先发现自己却是受害者之一!
贾新光:这个办法最早追溯到80年代,中国有一个国产化率的规定,它分成三档,第一年应该达到40%,第二年达到60%,第三年达到80%,如果按年达到了,进口零部件有优惠的关税,如果达不到就按整车的关税征收。
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当中,结果是不能再提国产化这个概念了。后来在〈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初稿里就提出了这么一个意见:如果外商进口的零部件有车身、发动机,再有一两个总成,就构成了整车特征,就要按照整车收关税。
这个概念那个时候已经形成了。那个稿子是在非典时期出现的。陆陆续续地演变到去年4月1日,形成了一个正式的文件,〈进口汽车零部件整车特征管理办法〉。
钟师:〈管理办法〉出台主要是急刹车,阻止组装之风。
何伦:但是现在,被一些欧洲的厂家认为:“你打击的是我,我并不想拼装,我也想国产化的。为什么还是打击了我?”
从实际效果,从去年4月1号到现在的执行效果一看,欧盟一计算,办法一执行,欧洲厂家比以前多交了20%的关税。
陈映璇: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办法〉里,引起欧美企业这么大的抗议的主要原因是:〈办法〉里规定对某些采用进口汽车零部件在国内组装的汽车,税收从原来的10%,调整到30%,所以欧盟表示自己很吃亏。现在请贾老师给我们谈谈国家出台这个办法的意义在哪里?
贾新光:这个办法最早追溯到80年代,中国有一个国产化率的规定,它分成三档,第一年应该达到40%,第二年达到60%,第三年达到80%,如果按年达到了,进口零部件有优惠的关税,如果达不到就按整车的关税征收。这个概念那个时候就有了。
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当中,结果是不能再提国产化这个概念了。后来在〈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初稿里就提出了这么一个意见:如果外商进口的零部件有车身、发动机,再有一两个总成,就构成了整车特征,就要按照整车收关税。
这个概念那个时候已经形成了。那个稿子是在非典时期出现的。陆陆续续地演变到去年4月1日,形成了一个正式的文件,〈进口汽车零部件整车特征管理办法〉。
我理解这个办法的意图是两个,因为国内确实有一部分靠进口零部件来拼装车的厂子,我看到很多这样的厂子,没有什么生产设备,只有一个厂房,拿零部件一装,甚至这个厂房非常简陋的。它实际上没有真正的生产工艺,就是靠拼装来获取关税的差额。
第二,国际上一些跨国公司也是,它靠出口零部件到中国组装整车来出售,也是赚零部件和整车的差额。所以中国政府制定这个办法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把不正常的交易,不能再进行了。
陈映璇:抑制一下非正常的赢利方式?
钟师:我总感觉这个〈管理办法〉出台有点像踩急刹车的味道,严格说这还不能算“不正常”,按照正规国际货物贸易进行、按章缴税从手续讲来很正常的。只是政府管理部门站在宏观产业角度来审视兴起的“来件装车”潮(时才发现有问题)。
顺着时间往前推,03、04年的时候,正好是中国组装造车的大跃进,那个市场出奇地好,消费者的饥渴,对新车的饥渴,对量的饥渴,很多的合资厂在短期内搞国产化率根本不可能的,欧洲工业协会的戴麟也承认,一般象样的国产化率跟项目走,没有两年的时间根本不行。这个时候很多厂家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要抓住,要等国产化体系弄完,黄花菜都凉了,当时做这个东西从经济角度来看是对的,抓住有利时机赚快钱,这是对的,从厂家是对的,所有的厂家都干这个事情。
但是,政府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这样有一个潜在的的威胁,一旦合资企业习惯进口了,觉得这个东西又不要国产化,又要省力,对外国厂家出口零部件基本上100%受益都是属于外方的,这样的话,谁还来做吃力不讨好又比较费力又费时的国产化?
这样中国汽车业轮为空壳化和退化成最后一道组装工序低端分工,甚至连整车生产的四大工艺都可简化为总装一大工艺就够了,每家整车厂不再需要几百家配套厂了,再花大量的外汇进口配件,肥了少数整车厂、饿死多数配套厂,搞整车反而拉动不起庞大的产业链。这就是政府管理部门所要面对的产业风险和政府风险。更有一种可能,随着中国市场竞争加剧,很快连整车厂想赚大钱的前景都没了,众所周知,欧美许多整车厂制造利润已经很可怜的,与中国家电企业差不多,象奔驰一些高档车型也外包给奥地利的代工企业做。中国也不希望汽车产业变成“鸡肋”产业吧。
何仑:钟师谈到当初政府出台这项政策(《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主要是急刹车,阻止组装之风,主要是考虑未来如果大家习惯做进口零部件而不愿国产化。如果要这么看的话,只能把它限制在一个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因为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讲,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外国企业要在这里站住脚的话,不可能躲过国产化,就是跨国公司之间不可能形成一个默契——我们都不国产化,那大家竞争是平等的,但如果有一个跨国公司(实现)国产化了,(那它)在成本上,在物流上,一定占有优势。他们既然没有这份默契,从长期角度考虑,即使你彻底开放的话,尽管开始有KD之风,到后来大家还是要为了竞争的需要,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把自己的零部件拿到中国生产。
陈映璇:戴麟做客的时候也说,其实欧盟是支持政策打击KD
的,出台这个〈办法〉目的如果是为了抑制拼装,那他们支持。但是从具体的执行的环节一具体计算之后,却发现,欧洲厂家比以前多交了20%的关税。所以他们意见很大?
何伦:这个〈办法〉刚颁布时,会带来什么影响大家是不太清楚的。当初制定这个政策初衷是想打击拼装,但是现在,被一些欧洲的厂家认为:“你打击的是我,我并不想拼装,我也想国产化的。为什么还是打击了我?”
因为所谓关于违约的起诉有两种,一个是规定,具体违背了WTO哪项条款,现在看来办法没有违背具体的哪项,他们找不出来。还有一项,他就非违约起诉,这个办法并没有违背哪个具体条款,但是违背了WTO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从实际效果,从去年4月1号到现在的执行效果一看,欧盟一计算,办法一执行,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不公正的待遇。
我们还得到另外一种消息,尽管此〈办法〉有酝酿期,但是这个办法在事先并没有征得外商、相关的外国企业足够的讨论就出来了。所以,在它刚出来的时候,当时并没有人至少没有公开地抗议,认为不满。大家似乎就接受了,为什么已经过了这么长时间,忽然又提起起诉呢,这里就有刚才我说的那个,在没有出台之前,并没有经过充分的讨论,大家不是很理解。
贾新光:何伦先生说了信息披露的事情,最近商务部出了一个规定,所有关于涉外的法规规定,要在指定的刊物上事先发布,WTO里有这个规定,就是所有的政策变动信息要在一个指定的刊物上披露。一个报纸一个杂志,这个恰恰没有做披露。商务部这个文件也不是随意发的,就是以后要注意这个。
(责任编辑:张曙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