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市场开放和引进外资,不能演化为这样的场景:开放形成了一个舞台,但自己的演员都被赶下台,让外国人在演戏。舞台是我们的,但自己的人都是跑龙套的,剩下的花旦、主角、名角都是别人的。——警惕“一出没有中国演员的中国剧”。 ——张维迎
跑龙套的现状
不久前,自主“黑马”奇瑞第50万辆车下线,这标志着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现实是残酷的,我们“跑龙套”的现状并未根本改变:汽车自主品牌太薄弱,尤其在乘用车方面。数据显示,目前高档轿车、经济型轿车、商用车中自主品牌的比例分别为2.4%、26.8%、98.6%。从八十年代到“十五”末,虽然汽车产量在不断增长,但是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呈下降走势。05年汽车行业实现销量576万辆,乘用车销售397万辆,这其中,轿车自主品牌占有率只有20%左右。
《纲要》在第一章里描述我国汽车产业的“形势所迫”:“由于自主开发能力薄弱,……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问题非常严重。更由于内资缺乏核心技术,……在内资与外资的资本规模是2∶1的情况下,内外资的盈利情况却是1∶2,资金回报率达到1∶3。在资金回报率方面,如果国企和外资拉出来比较,更夸张地达到了1∶10。”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然要思考:整个中国汽车的未来由谁主导的问题。——“外资主导”?还是“自主主导”,真正中国企业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
“汽车产业作为资金、技术密集的产业,只有拥有核心技术和雄厚资金才能拥有话语权,才能够获取高额利润。”世界经济的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分配产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越接近客户(消费者)这一端,产生的价值越大。可惜这大多是跨国公司的禁脔,中国的公司只是在为外资公司做零配件加工,处在价值分配很薄的一环,人家可以拿到超过20%的利润,你只能拿到5%甚至是更少!另外一个问题是没有话语权只是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依附于跨国公司获取利益,难以获得尊重,这样如何能建设好社会主义?
要做主角,再给5年?!
“十五”期间,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大发展的时间。许多国产汽车公司的自主品牌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质变,而更多的则是实现了“从有到多”的量变。那么什么时候从“多”做到“强”呢?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给出了时间表:据悉,《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目前已通过汽车行业内部讨论,于上周提交发改委审议,预计今年上半年对外公布。
参与制订的某专家表示,和以往的“五年计划”不同,此次《纲要》主要是为汽车产业发展指出一个大致方向,起“纲举目张”的作用,未提出任何政策建议,也没有许多量化标准,仅有十多页的内容。而且,与此前强调汽车产量不同的是,《纲要》提出:自主发展和协调发展将是汽车行业未来5年发展的两个重点。其中,有关自主发展,《纲要》指明,“发展自主品牌,不断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60%以上!——占据超过六成的份额,也就是说要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仅仅给5年的时间,成吗?——很显然,现在已经不是讨论要不要自主品牌的问题,而是怎样尽快做大做强的问题。
提高“软实力”是关键
“60%这个要求其实不高的,这是形势所迫,这是未来5年必须达到的目标。”看样子,国家是真的急了。但,我们要讲的是,完成自主品牌大业,光靠急是没用的,提高“软实力”是关键。我们不缺厂房、设备,资金可以借,专家可以请,技术可以买,但软实力确实需要实实在在努力。“软实力”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大到国家政治、军事,小到社会、企业、个人,均能适用。管理架构、研发创新、文化理念、品牌形象等被称为企业的软实力,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和生命力的持续性。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十一五”期间,准备投300亿在自主品牌的发展上,吸纳的100多名原MGROVER公司的核心专家团队,都可以视为打造“软实力”的标志。
“坦白地说,汽车产业空洞化就等于外资化,造车不难,而一个品牌的形成至少需要20年。”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王伟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