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汽车产业被列入国务院产能过剩行业的“黑名单”,或者说是“灰名单”中,发改委不久还将出台针对汽车产能过剩的宏观调控方案,这在业界再次掀起强烈反响。对此,我想从经济学角度来谈谈汽车宏观调控方案的取向。
什么是现代汽车产业的生产能力呢,从微观看,它是汽车企业实施生产方式的一种模型的效应。大家都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有一本叫《改变世界的机器》的书,这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织世界上14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花费5年时间作出的研究成果,当时被国际上誉为汽车产业的“圣经”。我国于1991年译为中文,并广泛发行,对我国汽车产业界起到了很深远的影响。
该书的核心之处是,提出汽车产业精益生产的概念,原文称“Lean Production”,意即“瘦型生产”,以此来替代国际上汽车产业盛行几十年,已经处于落后的大量生产方式,也就是“肥胖型”的生产形态。精益生产方式很快扩展并延伸到经济领域的各个行业,从而引发了一场产业革命性的变革。至今,它仍然是世界上和我国不少经济领域,特别是一些骨干汽车企业实施的一项重大管理方式,有些企业则称TPS,即丰田生产方式,其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以此来提高汽车行业和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我们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书中的结论:世界经济并不都是有着供大于求的危机,具有竞争力的精益生产方式的生产能力恰恰严重短缺,而传统的大量生产方式不愿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推行精益生产的严重障碍。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汽车生产能力这一问题。目前,无论是世界上,还是我们国内的汽车产业中,都存在着“肥”的生产力太多,而“瘦”的生产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从宏观上看,生产力是一个最基本的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的价值体系,它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现实性、整体性和科学性。从微观的生产能力看,有好的、有差的、有不足的、有过剩的,或有“肥”的,也有“瘦”的,它具有生命周期性,优胜劣汰。而宏观的生产力,则是社会经济组织实力的有机组合,生产力只有素质上、属性上的高低,它都是在不断发展之中,不会有过剩的,多余的东西。进入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科技因素在生产力的素质和属性上更加提高了。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是构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依据。因此,从汽车产业生产力来看,不仅是汽车制造商组装生产力的总和,它必须涵盖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零部件供应、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过程的总和与其构成的供应链体系,而科学技术更是构成现代汽车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以此来促进其科技结构能量的传递和物质变换能力的提升,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可见政府要抓的是生产力,而不是生产能力,企业必须成为发展科学生产力的主体。如果工作上错位了,这不仅无助于生产力的调整和合理化,而是促使生产力的错乱,如过去,政府规划“三大三小”的设想,实际上都没有按计划实现。政府抓生产力,企业抓生产能力,关键都要使之变“瘦”,防止“肥胖”,这样才有作为,这样才有国际竞争力,这才是符合社会生产力运行科学的规律。
为此,笔者建议发改委在汽车生产能力过剩的宏观调控方案中,从建设科学的、高度化的社会生产力出发,而不完全是从企业的一个一个生产能力的调控出发,是疏导而不是“刹车”,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的环境。这样,经过调控,将有利于提升汽车产业的生产力整体属性,对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将是非常有利的。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