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范围很广泛,可以是贸易,是技术,是资本。但被人控股的合资就是死亡的坟墓,绝对不可能双赢
皮埃尔。柯华德先生是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山东威海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的。作为固特异轮胎橡胶公司的亚太区总裁,他复杂的心情来自于,在参加了刚刚举行过的一场盛大庆典仪式后,他有理由相信:自己在中国的竞争对手正变得越来越强大。
4月8日,三角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三角集团)隆重举行成立30周年庆典仪式。在这个仪式上,来自海内外的500多位嘉宾以及三角集团的1500名员工,聆听了三角集团董事长丁玉华讲述的企业发展历史和经营理念,不少人为之动容。这其中也包括皮埃尔。柯华德先生。
知其不可为而为
“无以言表。”谈起自己当天的心情,丁玉华沉默半天后,仅对记者说出这一句话。不难想像他此刻内心的复杂感受。
16年前,当丁玉华上任来到这个完全在计划经济框架下经营的国有企业时,企业生产的还全部是斜交胎,而当时发达国家的子午胎普及率已经高达85%.同时,企业面临的情况是,中国的子午胎还处于起步阶段,斜交胎占据轮胎家族的主导地位,市场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子午胎。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丁玉华以及当时的公司决策层顶住各方面压力,以超前的胆识果断提出上马子午胎。这在当时,被看成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胆行为。
事实验证了丁玉华的远见和胆略。随着上世纪90年代子午胎在中国的迅速普及,三角集团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企业发展呈几何级递增,经济效益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业前列,被评为“最具国际竞争力向世界知名品牌进军的中国企业”之一,三角品牌也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
“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不这样做当然也有饭吃。”谈起当初的大胆决策,丁玉华认为非常及时。“但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以子午胎替代斜交胎是必然趋势,中国如果不生产出自己的子午胎,将来就会失去这个市场。”
“无可奉告”的背后
有业内人士认为,现在,丁玉华正再次面临着“知其不可为而为”还是“不为”的选择。
知情人透露,近两年来,固特异、米其林等几家世界知名轮胎企业频繁地与三角集团接触,欲与其合资或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资已经成了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联系中国轮胎以至于整个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合资却变成了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资,正呈现出外方控股的趋势。在许多涉及汽车零部件的行业,一些骨干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后失去了控股权,甚至完全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品牌。
轮胎企业尤甚。经过数年的整合购并,原来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中国轮胎业,现在只剩下三角集团、贵州轮胎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中资企业。而这极少的几家,也正被跨国公司虎视眈眈地窥视着。
在这样的情况下,三角集团的处境可想而知。人们在不断颂扬着三角集团的自主创新精神的同时,很少有人会想到丁玉华面临的困难。
《财经时报》记者向丁玉华求证与跨国公司谈判的事宜,他一概以“无可奉告”回答。
但在与记者告别时,他居然突兀地冒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说我是不是在孤军奋战?”
记者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三角集团不会轻易向跨国公司妥协。
以丁玉华的性格而论,这是完全可能的。这位有着地道山东大汉性格的老总,一直被他的国外竞争对手视作是“倔强的中国人”。
丁玉华的真正想法,也许在他对《财经时报》记者所讲的几句话中可以反映出来:“合作的范围很广泛,可以是贸易,是技术,是资本。但被人控股的合资就是死亡的坟墓,绝对不可能双赢。”
国际化有底线
也许是为了怕被对手摸到企业的实底,丁玉华甚至不愿透露企业未来的具体发展目标。
《财经时报》记者发现,在全球轮胎业排名中,三角集团现在已经居第十二位。因此,对于丁玉华的作法,记者理解是不愿三角成为跨国公司的目标靶子。
“我现在不想谁都来研究我。”他笑着,幽默地以一句电影台词解释自己的作法。
有人认为,没有合资合作背景的自主品牌企业,在技术方面更容易遇到困难。对此,丁玉华表示,三角集团也同样面临创新与发展的问题,也有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但有人是引进再引进,而三角集团的策略是引进——提高,引进——创新,再引进——再提高。
他认为,中国企业要走向全球,必须有国际化的观念、国际化的管理,以及与全球接轨的人才。当然,更要有遍布全球的产品。
“我这人是既土又洋。洋在哪里?我真想学习国际化的东西,包括卡特彼勒公司在庆典仪式上讲的6西格马,因为那种管理是一个过程化的管理,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益。”
“可是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不负责任地把企业卖给外资,那能叫国际化吗?如果我要走这样的国际化之路,在多少年前就可以去走了。”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