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产能过剩与油价暴涨,同时降临在汽车业头上,加之新的消费税开始执行,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对中国汽车业的走向将产生何种影响呢?
应当说,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市场总体需求是不断增长的,相应生产能力也需要不断增加,但如何把握增加的时机和“度”,则需要高超的投资技巧和市场把握能力。 产能不足,就会坐失发展良机,而能力形成过早,又要占压大量资金,企业也难以承受。
相反的教训,同样不胜枚举,因产能不足而丧失发展机遇,最后也只得选择从市场中退出。
不同企业不同景况,产品对路的企业目前能力还显不足,而产品不为市场接受的企业,能力的确表现为过剩。同一个企业内部,有产品供不应求,也有产品销售不畅。因此,对产能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笼统地说产能过剩还是不过剩,都有失偏颇。优胜劣汰,推陈出新,是产业健康发展的标志,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控制投资也不能一刀切。相对而言,自主品牌企业、民营企业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产能太小,国家在政策上不仅不应该限制它们进入,还应予以支持,让它们能够迅速壮大才是道理。
与产能过剩相伴的是油价持续走高。其实油价走高也是个“历史问题”。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就一直在持续走高,从每桶不足30美元攀升到60多美元,去年一度还冲上了70美元的天价,最近以来反倒是有所回落,在60美元上下徘徊。国内油价选择在这个时候上调,“与国际接轨”的理由似乎并不充分。
与国际油价相比,国内油价偏低的确是事实。从国家能源战略出发,让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对节约能源,保证国家经济安全,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事实上国内油价也是一直在上调,仅2005年就上调过5次,每吨汽油出厂价累计上涨了近1000元,3年中汽油零售价格上涨了一倍多。
汽车是个“喝”汽油的机器,油价上涨自然会增加汽车使用成本,进一步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最后“落实”到汽车的销售上。对汽车销售的影响,一方面会影响总体销量,同时也会影响对品种的选择。十多年来,中国汽车市场以15%的增幅连续增长,已经表现出与社会的不协调,特别是大城市的道路发展速度难以与之适应,环境的压力则更为突出,适当缓一口气,也是需要的。而且由于对小排量车的限制,中国汽车的发展趋势是排量越来越大,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很不应该的。在国家取消限制小排量、调整汽车消费税的同时,油价的调高,对汽车业调整产品结构,无疑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一味的持续高速增长,对汽车产业发展来说并非都是健康的。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