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合资车企中,中外双方的势力天平正在发生变化,这一点开始令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业者如坐针毡。
动物凶猛
不久前,《美国底特律新闻》以在华长安福特合资企业为例向美国汽车业者发出警示:3年前,福特曾以其菲律宾的工厂为蓝本,与长安汽车合资建立长安福特汽车公司,设计年产量为两万辆。 但是现在,长安福特第二条生产线已经投产,年生产能力将在今年年中达到20万辆。
不仅如此,中方管理人员仍不满足,希望能在向德国人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生产线。而长安福特是中国汽车工业加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实际上,随着目前外资抢夺中国汽车资源愈演愈烈,中方在合资车企中的地位也在逐渐提升,福特在合资公司长安福特中的股权被稀释,长安已经从资本层面掌握了话语权就是一个直接的例子。
“很显然,这已经让跨国巨头感受到了压力。”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表示:“本土企业利用合资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整合各种资源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做法,对他们来说则是更大的‘威胁’。”
据了解,由长安自主研发的轿车新品将于今年晚些时候上市,不久前接替尹家绪出任长安汽车集团总裁兼党委书记的徐留平曾表示:“长安是依靠在合资中学习合作伙伴的开发思路、经验,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方式来进一步发展自主品牌。”
与长安类似,于今年2月份获批的上汽自主品牌项目,虽然主要建立在收购罗孚和双龙的基础上,但同时它也得益于上汽的合资伙伴——通用和大众。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负责上汽自主品牌项目的许多中、高级管理人员,均来自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以及泛亚汽车技术中心(通用和上汽合资组建的汽车工程设计机构)等企业或机构。”
目前在合资的过程中,外方时常会以导入产品和技术相要挟提出增资的要求,“但大多数中国企业却没有条件与外方按同比例进行增资,所以外方就会进而提出突破产业政策规定的50%合资持股比例。”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认为:“发展自主品牌,是一个可以制约跨国公司突破合资股比底线,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策略。”
正在谋划自主品牌战略的东风汽车的一位内部人士说:“在拥有合资公司的同时,母公司本身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技术和自己的工厂,并可以向合资企业输送产品,这样才能使合资公司健康发展。”
中资机会
中国本土企业的迅速崛起,让“底特律”看到了天平正逐渐向中资倾斜;而除了坚持自主方向外,中资还面临着一些“额外”的机会。
日前,据相关报道显示:美国福特公司2005年的盈利水平比上一年下跌了42%,其中仅北美分公司亏损就高达16亿美元。而这也引发了业界关于福特即将破产的猜测。
美国通用的现状同样不乐观。日前,美国通用汽车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瓦戈纳表示,为节约成本支出,渡过公司营运难关,他本人愿意率先减薪一半。这是该公司13年来首度惊人之举。而这一切均源自通用2005年86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虽然福特和通用的相关高层均坚决表示“不会选择申请破产”,“但如果要避免破产,就必须出售一些外围资产,比如包括部分零配件配套厂商在内的上游资产,甚至是其在其他汽车企业中所持有的股份。”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而在外资逐渐倚重中国市场的前提下,它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就有获得资产和股份的机会,这对于中资企业旗下自主品牌发展是有益的。”
对于上述观点,长安和上汽等国内汽车企业都闪烁其词、避而不答,但同时他们也强调:“将会持续关注事件发展。”
当然,面对眼前的“机会”,也有业内人士提醒中资车企应该“量力而为”。“整合这些外来资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上汽于去年初收购双龙之后,直到现在仍看不到明确回报。”阳光凯迪顾问公司汽车事业部总经理陈育松认为,跨国收购需要企业有非常强的管理实力及全球运作能力,“往往需要先期花大价钱购买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设备,而且短期内还无法让它们发挥应有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效力。因此中国企业要小心对待,以免错误判断形势。”
(责任编辑:王伟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