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立还不到两个月的上汽汽车在上周首次向外界宣布了企业中长期的商业计划,在这份未来五年的产品规划中,“除了今年年底将上市的一款中高级轿车,从2007-2010年不到4年时间里还将推出RV车、中级车、紧凑型车等5个平台超过30款车型。 ”
“80%来自于上海大众的制造主力和80%来自于上海通用的营销主力”,外加上已经拥有的罗孚技术的强大阵容,上汽汽车开始它的自主之路。4月10日,上汽汽车总经理王晓秋携同各高管层首次集体亮相在公众面前,并给自己的企业和团队做出了明确的“定位”:创造性地整合国际国内优势资源,高起点打造中国人拥有的汽车国际品牌。
5年推出30款新车
按照已公布的方案,上汽汽车初期规划实现年产整车12万辆、发动机17万台的生产规模;中期规划追加投资将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将实现年产整车30万辆、发动机40万台的生产规模,由此形成从中高档到紧凑型、涵盖轿车及RV车型的全系列宽产品线,2007年实现向包括欧洲在内的海外主流市场的批量出口。王晓秋还详细介绍了未来五年内的产品规划:“除了今年年底将上市的一款中高级轿车,从2007年到2010年不到4年时间里还将推出RV车、中级车、紧凑型车等5个平台超过30款车型。混合动力车也将在其间推出,从而形成与国际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相同步的、价格从6.5万至30万元、覆盖主流乘用车领域各个细分市场的宽系列产品线布局。”
据了解,首款新车已在3月10日通过碰撞试验,15万公里复杂路面的路试也已经完成,新车将在罗孚75的基础上开发,将会装载新型的V6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有望在今年年底上市。上汽汽车把该车锁定在中高档轿车市场,2007年计划产销目标为3.5万辆。
据上汽汽车工程院首席工程师、欧洲研发中心总经理林德瑞介绍,目前,上汽汽车还在研发一款中级轿车。据悉,这款代号为W261的中级车是由上汽委托英国利卡多公司开发的全新车型,将有2.5L和1.8L两个排量的五款车型,目前首款模型已打造完毕。
另据消息称,国产双龙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以上汽汽车旗下品牌的形式进行国产化。
而在销售网络建设方面,目前,“第一个生产基地已经进入设备调试阶段,第一批中国大陆经销商已经签约,海外市场的网络发展工作也已经开始,2007年将实现批量出口,在欧洲成立独立销售公司的事宜已在实施之中。”王晓秋介绍说,到2010年,上汽汽车将在全国建成完整的销售体系将达到300家经销商。在加强国内网络建设的同时也把海外市场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举措,由于第一款车是基于英国罗孚平台上的车型,因而欧洲市场成了上汽汽车海外市场的首个战场。
目前,上汽汽车的上海生产基地建设已经启动,上汽汽车宝山一期生产基地主要生产罗孚K系列发动机,从1.1L到2.5L全铝汽油发动机,以及罗孚柴油机系列,此外,仪征整车生产基地将在近期内完成建设和调试工作。到2010年,其整体的生产能力将达到年产整车30万辆,发动机40万台。在国内、海外同步进行的战略指导下,上汽汽车全球研发能力的打造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至此,上海汽车(集团)股份形成了上汽汽车、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三驾马车并驱的集群优势,上汽汽车2010年的整车销售目标将超过20万辆。
王晓秋表示,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持续增长并已发展为世界第二大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及可持续的低成本优势吸引国际各大汽车集团先后进入中国市场,并将其制造重心转移到中国,全球汽车工业的技术及研发能力也逐渐向中国转移,这一切都为中国自主发展国际品牌创造了条件与机遇。“上汽自主品牌车型的设计,既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利用20多年与国际汽车集团的合作经验,整合资源优势,跨越自主发展简单模仿的初级阶段,运用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走直接发展中高端产品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自主品牌的“软实力”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对于如此浅显的道理上汽汽车不会不明白。因此在引进罗孚高端技术的同时,上汽汽车还进行了大量的人才攻略。
早在2003年上汽自主品牌筹备组成立之初,上汽股份董事长胡茂元就提出了“整合国际国内优势资源,高起点打造中国人拥有的汽车国际品牌”的要求。同年12月,随着上汽自主品牌项目的启动,王晓秋就被抽调到该项目组,并担任上汽自主品牌项目负责人兼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了解并参与上汽收购罗孚知识产权的各个环节、上汽汽车自主品牌战略部署、中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2006年,上汽汽车成立之后,王晓秋任总经理并负责战略规划。同时,上汽汽车的其他核心成员——曾任物流部经理、规划部经理,现为副总经理的王骏管生产制造;原上海通用销售服务总监现也为副总经理的蒋峻主管营销;而跟随罗孚进入上汽的原MG罗孚首席工程师、新产品工程与战略规划负责人,现任工程院首席工程师和欧洲研发中心总经理的林德瑞则负责研发。
上汽汽车为了打造这支自主品牌汽车的精英团队,几乎集合了整个上汽股份的精英资源。“我的制造主力80%来自于上海大众,营销主力80%来自于上海通用。”对此王晓秋颇为自豪。
上汽汽车的管理层和技术开发团队还吸纳了大量的外籍专家,其中包括成建制的150多位原罗孚研发中心的工程师,及其他国际著名汽车集团的资深专家。据悉,设在英格兰沃里克郡的上汽汽车海外(欧洲)研发中心已经运作一年多。据林德瑞透露:“设在上海安亭的上汽汽车中国研发中心已经奠基,总投资约18亿元,占地约50万平方米。一期工程预计2007年年底竣工。近期目标建立起超过1000人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最终将吸纳4000名工程技术人员,到2015年建成国际一流的汽车研发中心。”
此外,上汽汽车的主要研发力量还包括韩国双龙的研究机构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工程咨询机构。林德瑞介绍说,在英国的研发中心将负责新车的初期研究,而中国的研究中心将会根据中国情况再次开发。
就在上海汽车为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广纳贤才之时,本月来自上汽股份的人事消息同样令人关注。4月4日,就在上汽股份宣布任命汪大总为公司副总裁,全面负责公司的技术管理和产品开发工作的时刻,此前一直被业界关注和议论的原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的墨斐却没有同时被任命,引起了业界颇多猜疑。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通用汽车公司服务了32年,并在中国工作了10年的墨斐很有可能加盟上汽集团,作为胡茂元的顾问,将负责上汽自主品牌的海外业务。更有媒体报道称,“墨斐将可能出任负责国际业务拓展的副总裁,被派往韩国,出任上汽双龙董事长或代表董事的职位。”然而此时,他只能成为上汽股份幕后的“操纵者”。
就在“自主创新”的呼声不绝于耳之中,国内汽车行业在自主品牌发展的呼啸声中也告别了万马齐喑的一片死寂,进入了一个策马狂奔的时代,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大干快上的急迫心态有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最主要的症结就是求规模而不计算效益,为此,企业应该清醒地看到“自主”固然是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但并不是做事方式和走路姿势的细则,“创新”才是长盛不衰的秘密所在,最需要锤炼的还是诸如品牌形象、研发创新、人才管理等企业的“软实力”。只有软实力的同步成长,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数量到质量,从能力到竞争力,才能做到健康有序。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