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今天这个日子,2005年11月24日,一个新的行业标杆在诞生。”领驭上市发布会上,上海大众市场部总监于琼根略带煽情地说。
卧薪尝胆悠悠二十载
领驭的成功上市让上海大众摸索到一种全新的产品导入模式。 上海大众总经理陈志鑫说:“上海大众目前已经拥有国内同行中最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在未来的产品布局中,将同时采取自主开发和直接引进两种模式,考虑导入包括SUV在内的全系列产品,一方面充实上海大众的产品线,另外一方面将加大新产品计划中的自主开发因素。”
上海大众的自主研发之路经历了漫漫20年。1985年至1992年,上海大众针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国产化,建立起了全国最完善的国产零部件配套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大众的国产化工作也促进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水平的提高,为加速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92年至2000年,上海大众步入了改进开发和联合开发阶段,桑塔纳2000型成为了中国人参与开发的第一个车型。随后,上海大众又与德国大众联合开发了上海帕萨特 报价 图片轿车。在这期间,上海大众精心挑选了40名年轻、有事业心的工程师到德国大众结合PAS-SAT、POLO项目进行了为期3年的全过程开发培训,这批人员已成为上海大众产品开发的中坚力量。2001年至今,在基本具备产品开发的软、硬件条件的情况下,上海大众迈进了自主开发的阶段。由上海大众开发的出口版右置方向盘POLO轿车,2003年起成功批量出口澳大利亚,这也是中国轿车首次出口到发达国家;2004年3月成功上市的桑塔纳3000“超越者”,成为自主开发实践的第一个产品,通过桑塔纳3000的自主开发过程,上海大众提升了自主开发体系的能力,并为完全自主开发产品积累了经验和人才。
从领驭开始,上海大众的自主开发和主动创新从实质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实现了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及产销模式。
厚积薄发领驭树标杆
领驭是上海大众研制的一款全新、专门针对中国中高级汽车市场的旗舰车。中德两国的设计师们各展所长,灵感的火花相互撞击,结合而成具有大众品牌风格的设计语言,让领驭既保持原有的PASSAT系列的经典设计,又能突显此车中西交融的国际化特征。
从轿车开发难度上看,整车开发应该经历5个层次:一、引进产品的国内市场匹配;二、引进产品的零部件国产化及小改型;三、内外部结构重大改型;四、全新车身开发;五、平台开发(底盘、发动机)。领驭的成功标明上海大众目前已经处于第三层面向第四层面过渡,而目前国际上很多大的企业也很少独立开发底盘,往往选择联合开发新车型和新平台之路。领驭的成功上市,证明了上海大众所坚持的依托国际资源,培育自主人才,通过建立中外合作团队,针对中国用户的实际需求,在中国本土进行全过程自主开发的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
用“厚积薄发”来形容上海大众的自主研发之路,再合适不过了,领驭即是上海大众研发实力的一次集中体现。目前,上海大众产品开发中心有700多名技术开发人员,具有一流的人才储备;1997年投资20亿元建造技术中心,更是涵盖了造型楼、整车试验楼、试制车间、声学试验室、气候模拟试验室、汽车排放实验室、欧Ⅲ/欧Ⅳ排放实验室、电磁相容性试验室、道路模拟试验台、台车碰撞试验室,基本具备了完整的开发和试验能力;耗资11亿元打造的亚洲惟一的轿车试车场,为同行们提供了整车认证和实验服务。这些都表明,上海大众具有了国内一流的自主开发实力。
自主之路任重而道远
仔细解读上海大众与斯柯达达成的全面战略合作声明,可以看出上海大众在“觉醒”,在产品战略上又有新的调整。而声明中透露的一些亮点(如联合为中国市场开发全系列车型),则是中国此前的汽车合资企业中所未见的。
像上海大众这样一个经历了十多年潜心准备(人才和装备)自主研发的大型轿车企业,在长时间的等待中,终于找到了与市场接口的产品平台。正是因为上海大众有了雄厚的家底,使得“联合开发”能成为双方共识,也表明了德国大众思路的转变。虽然不是自主品牌,但斯柯达项目毕竟提供了一个能够掌握核心竞争力(轿车整车本土化开发)的契机。
毫无疑问,声明中最值得关注的亮点,是强调“本土化”的思路,其核心就是实现自主研发。因此,在合资企业中引进车型一统天下的局面下,上海大众何时能领风气之先开发出一款完全中国概念的新车,值得国人期待。斯柯达项目成功落地似乎在显示汽车合资企业的出路与希望,也就是说,从过去“以市场换技术”的探索,转变为现在可以用平等的资源(合资企业的存量和经验)合作,激活本土化的创新之路。
研发道路上固然铺满荆棘,各类困难可想而知,而对于这条道路,上海大众似乎已经决定而且义无反顾,上海大众公关部负责人表示,以后上海大众所推出的每一款新车都将有自主开发的影子。既然一切已经开始,就要毅然地走下去,因为道路虽然波折,但却是通向希望的康庄大道。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