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幕:定价“7。98万”背后的权衡: “能见度”!
主持人:有人说你后来后悔了,F3的价格定低了?
夏治冰:我们当时完全可以再定高2万元钱,因为当时市场竞争环境完全可以容许这样,这款产品我们可以卖到11万,具有这个性价比。 而且现在同级车,像凯越、伊兰特他们还在11万的定价上,我们是跟他们同档次的车型,我们当时想有可能在这个价位上。
但是,当时在利润和市场份额之间要做一个抉择,这个问题也让我们“头大”了很久,既要考虑到上市公司股票的压力,也要考虑市场份额的压力。
我的分析是:比亚迪进入整个汽车行业是长期战略,未来会有很多的产品推出来,为了给我们的后续产品铺路,我们必须扩大比亚迪轿车在路上的“能见度”,我们要先让他的“能见度”提高,到处看得见,这是我们“7。98万”背后的第一个初衷。
主持人:砸了一辆样车,三年磨一剑,才推出F3,这款车的定价一定又是颇费心思?“7。98万”背后究竟又是怎样的决策选择呢?
夏治冰:首先,第一关键在产品战略上我们做到了精准,就是我刚才讲的不要做过多的产品,先把一个产品做精细、市场份额做大,我们选的第一个产品就是F3。因为,F3这个产品是属于1.6排量的中级家庭轿车,这个市场份额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块。容易做大。
第二,就是要选择一个比较精准的价格。我们去年的9月22日就定了一个79800的标杆价格,现在市场证明:从1到3月份上市的新车,不管什么厂家的,都要瞄准这个标杆价格去定价。
主持人:79800是怎么出来的?
夏治冰:因为汽车产品的定价影响比较大,据我了解日本企业的这些定价都是在反窃听的会议室里面去做讨论。
我们定价也有一些争议,因为我们(比亚迪)还是香港上市公司,我们必须考虑财务的数据(要好看),就是赢利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向投资人有个好的交代);另外,我们还是一个新进入汽车行业的,我们必须考虑市场份额,我们必须在赢利水平和市场份额这两方面之间选择一个平衡。
主持人:有人说你后来后悔了,F3的价格定低了?
夏治冰:我们当时完全可以再定高2万元钱,因为当时市场竞争环境完全可以容许这样,这款产品我们可以卖到11万,具有这个性价比。而且现在同级车,像凯越、伊兰特他们还在11万的定价上,我们是跟他们同档次的车型,我们当时想有可能在这个价位上。
但是,当时在利润和市场份额之间要做一个抉择,这个问题也让我们“头大”了很久,既要考虑到上市公司股票的压力,也要考虑市场份额的压力。
后来我是怎么说服这个过程中的所有决策参与人的呢,因为我觉得我们的市场份额是要做长线,我们比亚迪做汽车不是捞一把就走。
主持人:当时你的观点是什么,你们老板的观点是什么?
夏治冰:当时我们有财务的观点、有老板的观点、市场的观点,财务肯定是要考虑财务数据方面的赢利性怎么样,肯定是要把定价拉高。市场方面我则是考虑市场份额的最大化,是考虑合理的定价上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增加我们品牌的影响力。
我的分析是:比亚迪进入整个汽车行业是长期战略,未来会有很多的产品推出来,为了给我们的后续产品铺路,我们必须扩大比亚迪轿车在路上的“能见度”,我们要先让他的“能见度”提高,到处看得见,这是我们“7。98万”背后的第一个初衷。
第二,品牌的知名度。
第三,行业的地位。
因为,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消费者包括经销商不了解我们,他们不知道我们企业发展的后劲和动力,他不一定很快的加入到我们经销商的环节,所以,我们在汽车行业的地位也很重要。
我们基于这三点考虑,这两三年我们也做了优劣势的分析,一次性定价就做到标杆的价格,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所以,后来有些(竞争者)车型就冲着这个价格去降价,有些车型就冲着这个价格去定价,所以我们比亚迪一进入汽车业,在营销上就做到了精准定价。
在我们销售里面,我们上市的时间也是拖的很长,我们还有两大块没有上市呢,在西北五省还没有上市,在西安还没有上市,在东北三生还没有上市。为什么拖这么长的时间?也是根据我们的资源状况决定,所以我们在终端销售上、在炒作上我们的经验还不健全,虽然我们有品质国际化水准的控制经验,但是我们在炒作上经验是不足的,这点我们是承认的。
(责任编辑:张曙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