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素有“暴利终结者”的奇瑞东方之子推出99999元这一“B级车中级价格新标杆”,车价发生“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许多合资品牌无可奈何地随之调整价格,力趋接近这一标杆价格。合资车价为什么“高烧难退”,跨国公司对华潜规则到底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令人深思。
对华潜规则一:利用技术优势,能赚就赚 外方的赚钱途径很多,首先是技术转让费,有的车型仅稍作变动,外方就要收取数千万美元或欧元的费用;其次是外方大多主导着零部件采购权,从合资公司进行隐性的资金转移。合资公司所赚取的利润经过如此“稀释”后,剩下的纯利部分,外方还要凭50%股权再拿走一半。
对华潜规则二:把握核心技术,能管就管 中方也根本不拥有汽车的控制权和未来的发展权,这样的公司只能充当跨国公司“金字塔形”的产业分工链条上最低端的“组装车间”的角色,在利润分配上也只能挣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合资企业笨大冗长,策略迟缓。给予外方对话语权的强烈控制欲,合资汽车内部不和谐的声音不断传出。
对华潜规则三:技术多次利用,能骗就骗 外方提供给中国的技术,大多是已经进入成熟期甚至已经开始衰退的技术。比如,某中外合资汽车企业所引进的车型刚一投产,外方母公司就把这个车型给淘汰了。在其后的十几年里,外方母公司这一品牌车型经历了4次换型,包括两次大改和两次小改。但该中外合资企业将所引进的车型生产了15年,还是老样子。直到1997年,才出了一个新车型,但改动不大,没有什么质的飞跃。
对华潜规则四:同样车型不同标准,能蒙就蒙 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不断崛起,信息的透明公开化,跨国公司也不敢小看中国市场,“全球同步”成为近期新车上市的热点词汇,不过同样车型却有不同标准,某款车型到中国变成了“全壳上市”,先进的发动机被偷梁换柱。某号称中级车标杆的车型,没有真皮座椅,没有天窗,CD也是单碟,居然“裸车上市”。
对华潜规则五:高定价策略,能捞就捞 国外车价普遍低于国内已经不是秘密,佳美在国外就卖2万美元,也就是16万左右,到中国就变成了40万,雅虎网站上日本本土所产雅阁的报价:最便宜的一款14318美元,约合人民币11.9万元,国内卖20多万,NF御翔在韩国的价格约为14.81万到18.95万元,而在国内的价格为19.98万到21.88万元。几乎所有在中国投产的汽车报价都要高于国际市场的定价,其中一半以上国产车定价比国外同车型高出100%;价差最小的帕萨特、高尔夫等国内售价也比国外市场高出30%。明显拿我们中国消费者当“冤大头”。
对华潜规则六:你高我也高,能抢就抢 跨国公司在中国制定的高价策略成为后来者不成文的游戏规则,就连韩国汽车也摸准了中国市场的“卖高不卖低”的脉搏,在北美市场卖1万美金(合人民币8万元左右)的车型,在中国就敢卖15、6万,谋取暴利。
(责任编辑:赵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