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位于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地区,海拔3600米,气候温和。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多。
江河湖泊
山南地区江河稠密,全地区最大的河流雅鲁藏布江中游地段在山南形成302公里的宽广地带,最宽处达7公里,流经贡嘎、扎朗、桑日、加查、曲松、乃东、浪卡子七县,滋养着沿江两岸万亩人工林地。全地区共有大小河流41条,其中雅砻河、温区河、沃卡河、增其河流域旅游资源集中。全地区有大小湖泊数十个,其中以富有神奇色彩的圣湖拉姆纳错,素有“碧玉湖”之称的羊卓雍湖和“草原明珠”哲古湖最为著名。这些湖泊集高原湖泊、雪山、岛屿、牧场、温泉、野生动物、名胜古迹等多种景观为一体。
沟谷溶洞
山南地区山地沟谷,类型多样,各显风采,其中桑耶青朴沟、温区沟、沃卡沟、次久沟(加查)等最为引人入胜。夏秋时节,沟谷内草林茂盛,野花遍地,溪水潺潺、鸟类众多、野兽出没,可谓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尤其是桑耶青朴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理想的避暑御寒佳地,青朴还保存了大量的西藏佛教“前弘期”历史古籍。相传有莲花生、寄护等一大批名人修行洞108座,还有108个天葬台和108处泉水及大量的摩崖造像和灵塔。每年慕名前来观光、朝拜的旅游者、香客络绎不绝。山南地区较大的溶洞有扎央宗、宗工布溶洞,均为喀斯特溶洞。其中宗工布南洞洞深300米,最宽处26米,最深处达30米,洞内有经堂、佛堂和著名的“珍珠壁”,洞底有小湖,极有游览和观赏价值。
温泉瀑布
山南地区有数十处瀑布,其中位于桑日县的涅喀瀑布和增瀑布,是地质构造断裂,雅鲁藏布江水下流而形成的大落差,落差达7-8米,江面在此仅宽40米,形如马尾、声如雷鸣,是雅鲁藏布江一大景观。全地区温泉星罗棋布,名目繁多。沃卡温泉共有七处,其中有达赖喇嘛的御用温泉卓罗卡温泉,宗喀巴大师沐浴的党琼邦大温泉,不仅水温适宜,而且可治关节炎、胃病、皮肤病、眼病等多种疾病。
雪山冰川
山南地区雪山冰川众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10多座,其中对外开放的山峰有5座,分别位于错那、洛扎、浪卡子三县境内,平均海拔近7000米,最高7554米。此外还有位于乃东和桑日县境内的雅拉香布雪山和沃德贡雪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原始冰川终年不化,宛如巨大的冰晶宫殿和一把银色宝剑,是登山、探险、科考、观光的好去处。
鸟兽名木
山南地区有湿地自然保护区一处,常见植物共有64科,222属,683种,其中药用植物有259种。珍贵药材有冬虫夏草、雪莲花、贝母等。全地区有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区有白唇鹿、野驴、盘羊等2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3种,还有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和其它动物。
水力资源
全地区有大小河流41条,湖泊88个,湖泊蓄水量约170亿立方米,冰川蓄水量约10亿立方米,地下水约230亿立方米。全地区多年平均径流量550.2亿立方米,过境水径流量272.9亿立方米。全地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510万千瓦,约占全区水能资源蕴藏总量的10%以上。现已开发利用39万千瓦(不包括羊湖)。
土地资源
全地区共有耕地454万亩,土地肥沃,历史上有"藏南谷地"、"西藏粮仓"之称,现在也是西藏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森林资源
全地区共有森林面积15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约5%。森林青山蓄积量2354万立方米。林地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9%,四是矿产资源。全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的金属、非金属矿藏达30余种,已开采的有错铁矿、沙金矿、铜矿、锦矿等。
历史
悠久的文化传统,使山南在西藏的政治历史中占有最显赫的一页。西藏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就是在山南建立,并以山南为基地进而统—宝藏的。
藏族起源的传说
公元七世纪上半叶,西藏自有文字开始,吐蕃赞布松赞干布的《国王遗教》一书中,就已记载“猕猴变人”的传说。随后,各个时代的西藏史学家们,一致认为人是从猕猴变来的。一千多年来藏族地区广泛流传着雅砻河谷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这一传说,比起女娲“捏土造人”、西方的“上帝造人”等各种荒诞的教说,显然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西藏传说中的古猕猴,满身长毛、面赤,起初与其他猕猴及飞禽走兽群居在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大森林中,以采摘果实为生。不知过了几百万年,他们与其他古猕猴,由于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差异,逐渐分支、脱离森林,转移到林间草原上生活。这时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以树叶为衣,以不种自收的野生谷物为食,居住在山洞里。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与自然界斗争,打制一些粗糙的石器,开始有目的地劳动,逐步进化为原始人类,这就是藏族的祖先。
山南泽当一带,至今还可见到某些凹地深沟中积存着几丈深的腐烂树叶和埋葬很深的大树根。说明这一带曾经是原始大森林,这片森林一直绵延伸展到工布、达布一带。解放后,在雅砻河谷发现恐龙化石等等,这一切说明西藏的东南地区,在远古可能是热带地区。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森林的减少,古猕猴为了寻找食物,从森林走向地面生活。如今在西藏传说泽当一带的山洞为藏族祖先古猕猴的遗迹,索当一带的一片园田为古先民人工控制作物生长和繁殖的第一片农田。那些朝山拜神的人们掘一撮土带回去留作纪念,认为这是神土。
直到170多年前,还没有其他人对人类的起源作过猕猴或猿转变为人的设想。而藏族史学家根据民间传说提出猕猴变人的观点,有一定的进步性。然而到了后来,统治阶级为了蒙蔽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利用“猕猴变人”这一传说,并编造“观音变猕猴繁衍藏族人类”。说西藏雪域的众生是观音化身所造成的,观音是西藏雪山区域人类的救护主,大地生长的五谷和丰富的宝藏,都是观音菩萨的恩赐从1300前的吐蕃王松赞干布开始,一直到历代达赖,都将自己说成是观音的化身,是当然的统治者,宣扬“天命论”和“神权论”,把他们自己说成是神权的最高代表。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西藏发现了旧石器,从而为研究藏族起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1977年起,又在昌都澜沧江畔、川滇藏二地的要道卡若地区大量出土了新石器,据初步鉴定为距今4000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居住的原始村落。据此可知,西藏自古就有原始土著居民居住。有人说,发羌是吐蕃的祖先,战国时,秦献公出兵攻掠羌地,酋长卯为避秦军,率部南迁,散居各地;牦牛部、发羌等是羌族中最先入西藏的几个部落,后为牦牛布所征服。这种说法,缺乏依据,不能说明公元前300多年进入西藏的就是吐蕃的祖先。
在人类社会形成后的原始社会后期,单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抵御猛兽的侵袭,只有群居联合的力量才能获得生存。原始群体的子孙繁衍到一定数量后,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从不稳定的原始群逐步变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在母系社会里,按照母系来划分氏族。西藏 在2100多年前,奴隶社会代替了母系社会,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它标志着西藏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藏族发祥地
山南这块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保留着不少古代的文化遗址,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素称藏族的发祥地。
拉萨和泽当之间,隔着一条滔滔的雅鲁藏布江。从拉萨到泽当,汽车走拉泽公路,过曲水雅鲁藏布江大桥,半天时间便可抵达山南地区首府泽当。
一进入泽当,就看到一条绕城关而过的河,宽约10~20米,水面几乎与地面相平,风平浪静.宛如一条温顺的游龙,缓缓游动。牛羊在河边饮水,妇女在河边洗衣。这就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条支流——雅砻河。
雅砻河全长64公里,发源于夏拉拥布山,由南而北,纵贯山南,流域面积2000平方公里。
这条小河的两岸,是藏民族最早定居区和西藏高原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吐蕃王朝的诞生之地。所以被藏民奉为民族摇篮和文化发祥地。
在关于西藏第一个赞普(王)降生的故事中,也提到雅砻河这块发祥地。统一吐蕃王朝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公元629-650),是吐蕃世系的第32代赞普。他之所以能够击败西藏高原上其他部落和外来势力,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靠了雅砻河流域较好的自然条件、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这里有着西藏历史上的许多“第一”:第一块青稞地,第一座宫殿,第一幢寺庙,第一个墓葬群,第一本经书和第一个国王等。此外还有代表藏族文化的手工业氆氇、围裙之乡等,均是山南为西藏发祥地的证明。泽当,藏语意为“猴子玩耍的坝子”。泽当背后那座贡布日山是座神山。传说只要诚心拜佛,登上此山,有福气的人可以见到山上的仙境,并能从看到的景物中预测自己今后一生的命运。原来这座山是由四位神灵抬着的,东面马王,西面神像,北面孔雀,南面灵龟。这四位神灵把山托在半空,使山离天一大截,离地一大截。因此,在山上可以同时看到仙境和人间,能预见未来的-切。
在这座神山上有一个“猴子洞”(一个仅能容一人的小山洞)的遗址。在雅鲁藏布江南岸,有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块土地”——约有十分之一公顷,是一块麦地。据说,每年春种时,常有各地农民到这块神地来抓一把土带回,撒在自己的田里,以保作物丰收。
第一位藏王——聂赤赞普
在藏族史书中记有关于第一代赞普(国王)的传说。传说讲:聂亦赞昔本是十三天上的天神的儿子。后来降临人间,到了西藏的羌脱神山,被十二个放牧者看见了。牧人问他从哪里来,他以手指天示意。众牧人见他相貌英武,仪表非凡,认定是天神下降,便以肩为舆,抬之而归,遂为六牦牛部的首颌。因他以牧人颈项为座,故称“聂赤赞普”,即“颈座王”。他制定礼仪,倡用敬语,划分尊卑等。
这则传说最初记载于敦煌藏文史料中。后来一些书中,还记载了另外一种说法:在波域(今波密地区)有一个妇女名叫甲莫赞,她生了九个孩子,最小的一个叫吾百惹,貌美而手有蹼。家人以为不祥,置之铜锅弃之河里,飘至下游雅隆地区,被人捞起尊为王。即聂赤赞普。
这则传说通过聂赤赞普这个人物的出现,具体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类发展到氏族社会的后期,人们之间开始有尊卑之分,并产生了相应的礼仪和敬语等社会现象。勇武者被推举为首领,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地位,制造了“天神下降”、“君权神授”的舆论。“颈座王”便是这种等级划分的很形象而鲜、明的名称。
聂赤赞普相关传说还有下面这个。
故事说,大约到了公元前三世纪左右,西藏高原已出现了几个大的邦国,在西北有象雄古国,诞生了藏族的早期宗教——本教。本教是个在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建立的宗教,相信泛灵崇拜,以“上祀天神,下镇鬼怪,中兴人宅”为目的,特别重视祭祀攘拔等仪式。并且以讲故事、说谜语等形式传播自己的教义。在中部地区有苏毗。在现在的西藏山南的雅隆河谷出现了雅隆邦国。
雅隆部落的先民当时不但进行狩猎、牧业生产,他们从事农业耕作的历史也有相当一段时间了。大家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弓箭、刀斧和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农业的发展给雅隆河谷的人们带来了繁荣,但是分散的六个部落还没有找到一个使大家满意的领袖。
一天,部落的人们正在泽当附近的哈日江多山上放牧,突然从山上走来一位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的年轻人。部落的人们问他从那儿来,他指指身后。他身后是山顶上湛蓝的天空。部落的人们不明白,他从哪儿来?山上?还是天上?于是,他们从部落里请来了12位善于卜算观测的贤者来盘问、看视。最后终于搞清楚了 他是从天上来,他是天神的儿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领袖啊!众人听了贤者们的这些话,欢腾雀跃,向他敬礼、献花,争相呼唤着:“大家快来看啊!这是天神啊。于是人们将他抬回部落,让他做了吐蕃王朝的第一位赞普(藏王)。因他是用肩膀为座抬到部落里的,因此大家就叫他聂赤赞普(脖颈为宝座的英杰)。
其实聂赤赞普并不是天神的儿子,而是藏东波沃地方人,聂赤赞普的母亲姆增生了九个孩子,最小的孩子叫乌贝惹,他生得与众不同,虽然人长得眉清目秀却舌头很大,据说可以遮住面部;手指间像鸭子一样有蹼。孩子慢慢长大,变得力大无比,很有能耐,这下可引来了家乡人们的怀疑,以为他是恶鬼泰让的化身,就将他驱逐出境。聂赤赞普是怀着悲伤的心情离开家乡的,但他对自己并没有失望,他从波沃地方一站一站往前走,走了好多地方才到达雅隆地方,最后做了雅隆河谷的首领。
“自天神而为人主”,做了王的聂赤赞普确定了自己的世系,因为他是来自波沃地方,就以“悉勃野”作为自己的王系。聂赤赞普为了振兴雅隆部落联盟,一方面抓紧农牧业生产,种植粮食,多养牲畜,充实丰富自己;一方面以本教为国教,加以弘扬,借以统一人们思想认识;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其他部落的人来侵犯,他建造了雍布拉岗城堡,这是藏民族修建的第一座城堡,从宫顶看得见底下的田野和周围的土地,视野十分开阔,可以有效地防止周围部落的抢劫,易守难攻。在聂赤赞普的精心筹划下雅隆部落迅速在青藏高原崛起。
这种神奇色彩的内容在藏族历史中是很多的,说得多了,我们更愿意相信它是史实,事实上,它确实离历史不远了,西藏的信史正是从这位雅隆部落的第一代赞普开始的。
(责任编辑:赵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