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山南因拥有众多个“第一”而被公认为“西藏民族文化的摇篮”。如西藏第一位国王——聂赤赞普;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块农田——索当;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第一部经书——邦贡恰加;第一部藏戏——巴嘎布等,均诞生在山南。
望 果 节
“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日子。“望”,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望果”从字面上讲,就是“转地头”。
“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之际举行。根据农事的安排不同,过节的日期也各不相同,如拉萨从阳历八月一日开始,江孜、日喀则等地则在阳历七月中旬,节期三、五天不等。过了望果节便开始紧张的秋收秋种。
“望果节”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最早流行于雅砻香布(今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带。据《笨教历算法》记载,早在公元五世纪末,即布德贡杰时期,雅砻地区已经兴修水渠,开始使用木犁耕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这时,为了确保粮食丰收,藏王布德贡杰便向笨教教主请求赐以教旨,教主根据笨教教义,让农民绕田地转圈,求“天”保丰收,这就是“望果”。但这个时期,“望果”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节日,而是收割前的一种活动。
八世纪后期,是以莲花教主乌坚白玛为首的宁玛教派兴盛时期,“望果”活动也带上了宁玛派的色彩。使符念咒是宁玛派的特点,这时的望果活动便一定要念咒来保佑丰收。十四世纪时,格鲁教成了西藏的主要教派,“望果”活动又更多地渗进了格鲁派的色彩。例如,在游行队伍之前,要举佛象、背经文。这时的“望果”活动,已经成为传统节日,娱乐活动的内容也比过去有所发展,增加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内容。
门巴族婚礼
在西藏东南部,有一片叫做"门隅"的地方.门隅地处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气候温和,树木葱笼,流泉飞瀑,江湖密布,终年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生活着门巴族.
独特的"三道酒"
当婚期确定后,男家便酿酒做饼、杀猪宰牛,紧张地做婚礼的各种准备.结婚之日,男家早就派出了迎亲人z能说会道的"噶尔东"〈"媒人"〉、迎接新娘的“巴萨”〈意为"伴郎",由一未婚男青年充任〉和"朗朗"〈"伴娘",由一同新娘年龄相当的女青年充当〉,还有二名男家的亲戚,他俩一人迎请新娘的舅舅,一人迎请女方的其他客人.按门巴习俗,新郎是不亲自来迎新的.他们一行人到了女方家,一一向新娘父母及亲戚献哈达、敬酒、道吉祥,然后催促新娘启程。是日,新娘梳妆打扮,头扎五色彩辫,戴上巴尔嘎帽〈门巴人所戴的用红黑毯磕相间制作的缺边小帽〉,身着红磕磕袍p腰系白围裙,胸前佩戴"噶鸟"〈吉祥护身盒〉、珍珠、松石等饰品,背上披一张小牛皮〈这是门隅门巴族妇女持有的装束〉,显得十分端庄美丽,迎亲时,男方不仅派出了专人,还要在迎亲途中三次摆酒迎接新娘及女方客人,这便是颇具特色的"功羌松"一一"三道迎接酒"。
为什么男家要如此周到接待女方家客人?原来,门巴族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婚札期间,女家客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常常借故滋事,挑剔男家,一旦有机可乘,就制造事端,搅乱婚礼,直到男家赔礼道歉,敬钱献物,方才罢手甘休。因而婚礼期间,男家必须小心侍候,才能平安无事。"三道酒",是婚札过程的第一关,能否顺利通过、经受住女家的刁难,直接关系到整个婚礼的成败。敬酒人都是经过挑选的能言善辩、精明能干之人,他们分三至四人一组在途中恭迎客人。
第一道酒摆设在新娘家的村口。当迎亲队伍过来时,早已恭候在路旁的敬酒人赶忙迎上前去,笑容可掬地问候:"尊贵的客人,一路辛苦!"说着,便献上一碗甘甜的米酒。酒碗边抹有三块象征吉祥的酥油,酒壶上拴有洁白的哈达,可谓话语动昕,美酒醇香,接待热情,是无可挑剔的。可是女方客人却置之不理,黑沉着脸,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不肯接酒.这时,有经验的敬酒人不慌不忙,脸上挂满笑容,夸赞新娘的美丽和客人的富足与美德,另一人则唱起了优美的萨玛酒歌,捧酒献给客人。盛情之下,女方客人无话可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高兴地喝了所敬的酒,这一道酒便顺利通过。
第二道酒是在半途摆设,由另一批专门选定的人恭迎敬献;第三道洒在新郎家的村边敬。若"三道酒"都顺利通过,婚礼则成功有望。
罕见的"换衣"习俗
新娘一行人到达新郎家时,等候在门边的几位姑娘忙将新娘和客人迎进新屋,入座后,酒女们立刻献酒,边敬酒边唱悠扬的萨玛酒歌。待新娘喝完一碗洗尘酒后,"朗朗"便带新娘入室,帮助新娘把从娘家穿戴来的衣服首饰全部脱去,从内衣到首饰里里外外换上婆家的一套东西.换衣可谓是干净彻底,大有使新娘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意味.这一习俗是奇特而罕见的,十分耐人寻味。我们知道,在人类婚姻发展史上,氏族外婚时期最初是男到女家的走访婚,实行"从妻居",母权占支配地位,世系从母系计算.随着在生产中的作用和社会上的地位的逐渐提高,男子便从妇女手中夺权,由此而发生了"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恩格斯语〉。“换衣”的目的十分明显:进了婆家门,穿上婆家衣就是婆家人,正是历史上由"从妻居"向"从夫居"过渡时期男子所采取的方式的残留,是男子借换衣的方式来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地位。门巴族婚礼上的换衣习俗以及女家亲戚在婚礼期间的一系列活动,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历史上父权与母权激烈斗争的史实。
新娘换好衣服后重新入座,这时一直没露面的新郎才出场同新娘坐在一起,喝"东羌"〈交杯酒〉.媒人向一对新人敬酒祝福,人们唱起了《吉祥歌》:
蓝蓝天空彩云飘荡,
吉祥啊,灿烂的霞光;
巍巍雪山银辉闪烁,
吉祥啊,雄狮在欢唱;
美丽山村喜气洋洋,
吉祥啊,俊俏的新娘;.
酒烈情浓,歌舞飞扬,
吉祥啊吉祥。
人们载歌载舞,痛饮狂欢,通宵达旦。
新娘舅舅的"权威"
在婚礼期间,女方客人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以新娘舅舅为甚。新娘的舅舅是婚礼上最尊贵的客人,是娘家人的代言人.在迎亲时,男家要派专人迎接s入座后,又四处寻隙滋事,百般挑剔,"无理取闹"。当喜庆的婚礼正在欢声笑语中进行时,新娘舅舅却挥舞拳头、厉声向男家发难了:你们看,这是什么酒,不甜,苦得很!难道是我家女儿心不好,才给我们这种酒喝!你看这肉切成什么样子,厚薄不匀,莫非是我家女儿伏得不正才给我们这种肉!酒女连个笑脸都没有,为什么这样怠慢我们!不管男家招待得多么周到,他也要鸡蛋里挑骨头,胡搅蛮缠,大闹婚礼。他发难时,不时将拳头捶击桌面,显得异常愤怒,其他客人则在一旁帮腔,有时甚至将酒泼向敬酒人,掀翻酒碗杯盘。面对娘家人的发难,男家要马上敬献哈达,重设好酒,赔?L道歉,想方设法使娘家人消气,特别是讨好新娘的舅舅。如果新娘舅舅不接酒,把酒碗打翻在地,使闹婚进一步升级,最后由媒人出面调解,男家又殷勤敬酒,舅舅才面露笑容,喝了酒,事情才平息。婚礼上,新娘的舅舅及女方客人耍尽了威风,虽然今天婚札上女方的发难闹婚已只留其象征意味,但它作为婚礼上固定化的程序被保留下来,无不透视出昔日舅舅的权威以及对女权衰落与父权确立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娘家闹"婚变"
婚礼期间,戏剧性的场面不断出现。在女方发难时,如果男家处理不当,便会演出一场"婚变"的闹剧,而一般人家都会顺利过这一关的.谁知,一波未平,又起风浪。婚礼进行到第三天,女方客人要回家了,这时新娘的父母,舅舅以及亲戚要向新娘告别。他们安慰新娘不要难过,好好在婆家过,孝敬公婆。最后同新娘话别的是母亲。她在开导完女儿后,厉声训导女婿:"你听着,你要好好待她,不能现在把她看作仙女,以后把她当作魔鬼,我们不依!"新娘眼看着亲人都要走了,只留下她孤身一人在婆家,痛哭不已。这时,戏剧性的场面又一次出现:只见新娘的母亲突然拉着新娘,边往外走边说道:"女儿呀,回去吧!"女家客人蜂涌而上,簇拥着新娘出门,他们打着呼哨,扬长而去,演出了一场"婚变"的闹剧。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婚变",一下把男家搞懵了,等反应过来,便急忙追上去抢夺,互不相让,乱成一团。最后,还得媒人出面调解,由男家再一次向女家赔礼敬酒,保证今后要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待新娘,女家客人才放手,任男家又把新娘拉回去。新娘虽竭力反抗不回夫家,但男家人多势众,反抗是徒劳的,最后被“拖”进室去,引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藏族膳食特点
食品包括糌粑、酥油、酥油茶、甜茶、牛肉、奶渣、青稞酒、豌豆、蚕豆、圆根等。特别是糌粑、酥油茶、甜茶、青稞酒更具有民族饮食文化特点。一千多年前,乃至更长的时期,这些食品就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物。
青稞:青稞又称稞大麦、元麦、米麦,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青稞炒后磨成面用酥油茶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做糌粑,青稞的营养是比较丰富的,从有关资料对比来看藏族人民的主食糌粑,营养价值不低于其它谷类的营养,有的营养素还高于其它谷类食物,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外宾的重要食品。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在举行盛大煨桑时,人们不但要往火里洒点水,还要投入糌粑等。藏族民歌唱道:你点燃雪笆,我烧起糌粑……这种糌粑文化的魅力是其他民族少见的。
肉类:藏族人民主要以牛、羊肉、奶类制品为主,而牧区群众的牛羊肉每人每月食用量达60斤以上,酥油量也较大,糌粑不多,偶尔也食用些面粉做成的团,藏语叫“土巴”。在冬季主要以肉类为主,夏天却食用大量的酸奶、鲜奶,加以少量的糌粑。但牧区群众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在西藏的一些城镇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及酥油热量很高,这对于生活在高海拔而寒冷区的人们来说有利于人体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都会看到挂在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牛羊肉,不少人就以生食这种风干的牛羊肉为乐趣,然后再喝上些醇香的酥油茶。若你去家中作客,好客的主人也会拿出风干牛羊肉叫客人品尝,这特有的风味只有在西藏高原才能品味到。
酥油:是藏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是一种粗制的奶油,与内地黄油相似,是从牛奶中提制的奶油制品,含脂肪约80%-90%,还有不少维生素A,每两酥油约可供给热能400多卡、维生素A200国际单位。藏族人民对酥油的食用法主要是打成酥油茶,逢年过节也用其炸制食品等。在西藏大小寺庙内长年不熄的灯也是用酥油来作燃料的。另外,酥油可使精液增多,润泽气色,精力充沛,增加热量,使皮肤不至粗裂。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的古老传统。无论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者到好友家拜访,主人总是打好芳香热乎的酥油茶请客人品尝。藏胞出门远行,亲友前来送别总是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敬上一碗又一碗酥油茶,祝远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顺风。另外,逢年过节、结婚嫁娶藏族人民更离不开酥油,特别是用酥油制成的各种点心,既好看,又香脆;而青海塔尔寺的酥油花更别具一格,充分体现出藏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在每年的十月二十五日,是藏族的“噶登阿曲”节(燃灯节),为祭奠黄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人们要燃放酥油灯,以示祭奠。
牛奶:牛奶也是藏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牛奶除制成酥油、酸奶、奶渣食用外,人们也食用鲜奶。每两鲜奶含蛋白质1.8克,脂肪1.8克,乳糖2.4克,热能33卡,维生素A90国际单位,维生素D0.2-2国际单位,及其它一些矿物质与维生素,故牛奶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藏医学认为牛奶在消化过程中属苦味,含油脂,它使人活力增加,使面色红润,皮肤有光泽,增加粘液,治疗胆汁及气类疾病。特别是奶牛的奶是一种活力素,它兴奋人的脑力,刺激并使奶水增多,可消除疲劳,治疗眩晕、中毒、咳嗽、过度口渴、饥饿等。所以在藏族人民饮食中,特别是牧区人民的膳食中除食用大量牛奶外,还食用羊奶等。有趣的是,藏族人民在雪顿节上,边吃酸奶,边看藏戏,所以,俗称酸奶节。这种食文化的特性是其他民族少有的。
饮料: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营养食品不可缺少的东西。一般来说藏族人民主要的饮料有酥油茶、清茶、甜茶、鲜奶和青稞酒等。而其中的酥油茶、清茶除与主食糌粑同时食用外,也当作每日食用的饮料。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由此可见,酥油茶与甜茶都是一种具有茶功能的营养品,从营养学角度讲酥油可补充热能与维生素A,而甜茶还可补充蛋白质和其它一些营养素。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成的酒,在西藏男女老少大多喝此酒。藏族人民在过节前都要酿制大量的青稞酒,从藏历四月到八月,几乎所有的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节日,宗教的和非宗教的节日,拉萨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林卡内绿茵茵的草地上,人们三五成群,搭起各种颜色的帐篷,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弹着六弦琴尽情歌舞,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西藏人除饮用大量酥油茶、青稞酒外,饮用甜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拉萨城内的甜茶馆之多,这恐怕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在甜茶馆的顾客99.99%是男人,可以说甜茶馆是男人的世界,这里还是“综合信息”中心,也是男人们的重要社交基地。
着装习俗
藏族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对藏族服饰的研究必然促进、加深对藏族的形成及文化发展史的研究。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牧区的皮袍、夹袍,官吏、贵族的锦袍及僧侣在宗教节日活动中的服装具有这种特点。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区的“对通”(短衣)也有此特点。至于工布地区的“古秀”,其基本结构也是和肥腰、大襟类更简化了,这种服装不但省去了袖子,而且把衣襟和前身合并在一起了。
藏族服装结构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装束。穿直统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品。腰带和靴子又是附着饰品的主要穿戴。各种样式的“罗松”(镶有珠的腰佩)系在腰带上垂在臀部,形成各种各样的尾饰。各种精美的“止穷”(类似匕首)也都系在腰带上。
藏装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目前我们看到的直接描绘同藏族服装相似的羌人服饰在晋宁石寨山战国、西汉时期墓葬群中出土的青铜器人物图像上可隐约见到。石寨山青铜器上有近三百个人物图像,其中有一部分辫发者。这种服饰特点是:男女均头梳双辫,都穿一种有直条纹的衣服,或毛皮披风并且袒露一臂或双臂,头部有发饰
据史料考证,早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藏族的服饰,可能就已具备了现代藏族服装的基本特征了。后来由于居住在西藏各地的部、族的互相交往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藏族服饰又在不断演变、发展和丰富了
藏族服饰作为社会文化范畴,它必然受到等级观念的影响。自西藏古代各部族中私有制明显出现之后,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在服饰上就有所体现。
历史的发展促进了西藏社会的进步,生产显示出新的繁荣景象。各部落之间的来往、交换不断增多,结束分散局面成了共同的要求。当时雅砻部落首领松赞干布完成了建立统一政权的历史使命。
松赞干布从雅砻地区迁往逻莎(拉萨)后,确定了文物官职和响应的仪仗制度,任命了各级论、尚(均为吐蕃王朝执政贵族的官职)。因此,各级论尚的服饰必然要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差别,其表现比吐蕃王朝奴隶制的形成更为明显。
松赞干布创制立法后,几代赞普(藏王)都有所增订,吐蕃王朝的奴隶制逐渐完备。以赞普为首,包括论、尚、贵族将帅、苯教师和佛教上层僧侣,以及各部属首领、节度、大小奴隶主,组成了奴隶主阶级。赞普对臣属等级封给各种章饰,用这些不同的衔章和配饰以表示其不同的地位。这些服饰的等级标志不仅限于朝内,也体现在各个地区。
阶级社会在西藏出现后,历代的服饰在阶级差异上都越来越大。元朝时期又分封原来各地方僧俗首领为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万户、千户等职,并规定其品级,不同品级的官员穿不同花色的藏袍,戴不同顶珠的官帽。
贵族与民间的藏袍没有结构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质地高低、花纹讲究与否上。从质地花纹上看有:蟒缎袍,此袍用红、黄、蓝、绿、白、紫等色缎做基调,上面有龙、水、鱼、云、山纹样。四品以上官员在朝见赞普、达赖和法王时或重大节日及举行礼仪时穿用。寸扎白玛加嘉袍(莲凤花缎袍)和寸扎花尔白玛袍是四品以上官员过年过节时穿用。另外还有团花锦缎袍、“曲巾”袍等等,都是拉萨、日喀则等城市高级贵族的珍贵藏袍。
官品的主要标志表现在“江达”(圆冠)上的冒顶饰品。一品官饰以“木第”(珍珠),二品官饰以“柏拉”(宝石),三品官饰以“曲鲁”(珊瑚),一品官饰以“友”(绿松石)。
贵夫人、小姐的藏袍主要有两种:即求巴晋美(无袖袍)和求巴晋玉(有袖袍),都系用各种各样的“寸扎巾”(起花缎)制成。
贵夫人的头饰没有法制上的等级划分,但有习惯上的区别。如前后藏世袭的贵夫人头戴的卜柱,叫“木第卜柱”(珍珠卜柱),这样的发饰一般贵夫人是不能戴的。一般贵夫人(包括大商人的夫人)只能戴“曲鲁卜柱”(珊瑚卜柱)。至于“阿戈”(大耳坠)、“苟”(胸配佛盒)以及珍贵的项链,一般妇女都可以戴,只不过因财力不同只在质地上有差异而已。
官吏、贵族的管家、随从、佣人的帽子也有一定的形式,大管家在举行礼仪时要戴“索夏”(平顶围穗蒙古帽)。还有一种叫“夏木包多”的饼形帽,贵族平时戴用,管家或“更布”(乡长之类的人物)也常戴。
总之,藏族服饰不仅是风俗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研究阶级社会的重要考证。
(责任编辑:赵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