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人物: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旭东
高旭东觉得把创新分为原始创新与模仿创新更合适一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模仿创新的一种方式或途径,集成创新则可以既有原始创新的成分,又有模仿创新的成分。 “模仿创新是通过学习别人已经开发出来的技术,消化吸收后加以改进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创新方式,这里最核心的是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他强调。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我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后,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的一点点改进都可以视为再创新,高旭东表示:“理论上这么说没错,可是这么做的实际意义有多大?一个产业的竞争力最终靠的是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而不是和原来比有多少处改进。”
对于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有些专家认为原始创新要比模仿创新更具挑战性,投入成本更高。高旭东却认为事情没有这么绝对,有些时候如果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合适的方法,原始创新反而成本更低、更节省时间。这种一切从头做起的方法并不一定全是费好多力气才能得来的,有时往往靠一种直觉或灵感就能很快将其实现。如果模仿别人的话,会面临别人设下的许多障碍,比如知识产权问题,而且容易陷入到别人的路径里去,形成路径依赖,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创造性。
高旭东介绍,一般而言,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也是随着产业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交替出现的。当一个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企业存在时,原始创新的东西就比较多;当进入的企业越来越多,特别是主导设计形成以后,产业到了大规模发展和成熟期时,模仿创新就增多了;而产业到了衰退期或转型期,另一轮的原始创新会重新增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中国开始发展汽车工业的时候,世界汽车工业总体上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按照上面这种理论,中国发展汽车工业采取模仿创新的方式是比较适宜的。
在高旭东看来,中国汽车工业自创立以来走的基本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但是同样的道路却产生了不相同的结果。在商用车、零部件领域,国内汽车企业引进后消化吸收比较好,这些年这些领域也做了不少创新。但在小轿车领域,虽然花费不少财力、物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也做了不少消化吸收的工作,但是在再创新方面却进展不大。高旭东认为轿车领域再创新进展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合资企业这种组织方式所限。
高旭东解释:“一方面,毕竟外资进来的首要目的是赚取利润,不是来教你造车的。我们的轿车基本都是合资的,合资企业都是从外方引进成套设备、现成车型,拿来就用,不必做太大改变,外方也不愿中方改变太多,所以多年来我们学到的主要是一些生产方面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只是发展轿车所需知识中很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外观设计、工程设计知识则没掌握多少。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于合资企业中的中方来说,即便能在合资中学到一些知识,这些知识用到什么平台上?世界上目前尚没有一个合资品牌。引进之后要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平台(主要表现为车型),以及以相应的机制转化、消化吸收的成果,比如人员从合资企业流动到自主品牌轿车的开发和生产上去。在合资企业内部,要形成这种机制很困难。”因此,对于今后合资企业在创新上能走多远,高旭东并不持乐观态度。
如果今后汽车工业(尤其是小轿车领域)要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要改变现有的以合资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否意味着今后要以非合资的企业为主?高旭东认为,这是必然的。 (责任编辑:刘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