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提出“警惕我国汽车集团纯粹控股型模式的陷阱”观点而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的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显君,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又表达了他对自主创新的独到见解:必须要搞清楚过去汽车行业自主创新成效不显著的原因,整个行业才能在“十一五”期间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汽车行业自主创新为什么非常重要
为什么大家多年来都非常关心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李显君认为,主要原因是汽车产业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它除了具备支柱产业的一切特点外,国民经济波及效应最强,拉动就业效应也非常强,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制造业永远是一个国家不可动摇的战略资源。我国目前是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强国,我们有很多企业是组装厂,而不是制造厂,我们获得的只是加工利润。汽车业合资20多年了, 培养了我们的制造能力,而不是创新能力。我们现在如此重视自主创新其实就是对20多年来走过的路的反思:市场换技术是换不来的,跨国公司不会把它的核心技术转移到合资企业,要成为汽车强国我们未来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他说得斩钉截铁。
六大原因阻碍我们引进后吸收能力的提高
创新有几种分类,从创新源上来看,大家比较公认的有几种分法,即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模仿创新;从过程上分,主要是渐进式创新、根本式创新;从类别上分,主要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等;还有人将创新分为系统创新、外围创新、发达国家创新、发展中国家创新等。
李显君详细解释说,发达国家创新多是“顺轨创新”,后发国家创新多是“逆轨创新”。“顺轨创新”是指从基础性研究开始到创新产品的商品化,“逆轨创新”是指对引进的成熟产品进行研发分解、试验,再进行开发。技术追赶理论决定了后发国家一定要“逆轨创新”。在汽车产业方面,中国、韩国和日本走的都是“逆轨创新”的路。
“但为什么韩国和日本汽车产业‘逆轨创新’成功了,我们的成果却不明显?”记者问他。
“这需要进行系统分析。我给的答案是我国在汽车产业上自主创新链断裂。‘引进’过程我们完成了,‘消化’过程我们一部分也完成了,但是‘吸收’我们没有完成。”
“为什么我们吸收能力不行?”记者追问。
李显君给出了六点原因:第一,未认清自主创新的规律。我们的初衷是让汽车企业自主创新,也制定了一些制度,但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我们对“本土化率”的强调并没有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企业根本掌握不了核心技术。跨国公司可以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或独资公司来提高“本土化率”,但仍然将核心技术牢牢抓在手里。第二,政府对国有汽车企业领导人只是战术考核,没有战略考核。对自主研发、自主品牌没有硬性规定。自主研发投入大、产出期长,国企领导人当然不会主动进行自主创新。第三,合资模式不利于自主创新。我们是把企业的优良资产拿出来与外方合资,成立一个新合资企业,把优秀的技术人才全抽到合资企业中去,同时合资企业待遇高,人才也愿意去合资企业。 韩、日在汽车产业上也是后发国家,但他们走的是“资本换技术”之路, 所以韩国现代一直能做到坚定不移地独立自主。第四,对自主品牌企业的政策支持原来没有,现在有一些但执行中不到位。第五,今天我国汽车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与当年韩、日汽车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大相径庭。韩、日当时的环境是国家对本国汽车产业极度保护,而我们现在则是在非常开放的环境下发展。第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叫停了一些有可能发展得好的自主项目。
自主创新中要注意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时期,也是出成果的重要时期。但是李显君提醒行业和企业要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方面是自主创新不一定必然形成竞争优势、技术跨越与市场跨越,因为还存在着技术认同和市场认同问题。新产品在市场上有一个沉默期,他举例说,历史上圆珠笔发明出来后市场沉默期是8 年、电子计算机沉默期是10 年、个人计算机沉默期是6 年。有人开玩笑说“创新要冒成为先烈的危险”,说得不是没有道理。
第二方面是自主创新不意味着否定合资合作,“市场换技术”虽然不成功,但不合资绝对没有中国汽车业的今天。
第三方面是 “制造产品不等于制造市场,光自主创新没有产业化的过程,产业化的商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这个国家的产业就没有竞争力。” 他特别强调。 (责任编辑:刘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