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感谢吴总的演讲,下一位演讲者是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的副总裁朱华荣先生。他演讲的题目是坚持自主创新,促进民族汽车工业快速腾飞。
朱华荣: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在这里探讨自主创新这个话题。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所以我想其实这个话题应该说不是从今天开始,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长安也秉承了这个精神,一百年前就开始自主创新。 大家看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李鸿章,但是也有含义,是长安的李鸿章,长安的董事长144年前,当时的搞改革开放,现在叫改革开放,当年叫洋务运动,开眼看世界的时候,李鸿章先生倡导了成立上海洋炮局,这个就是今天的长安,当时的总工程师就是马格里,英国人。我那天把照片拿出来,看看今天长安走的路,有非常相似之处。
这是长安历年来一个发展情况。这几年长安每年基本上按照一个30%到50%的增长速度在增长,今年一季度长安也销售接近达到20万,长安目前战略格局形成了以重庆本部、南京、河北、江西四个基地的产业格局,自主产品这一块占到60%到70%每一年。
就今天的话题,谈一些长安的观念和看法,不一定正确。因为我们仅仅从长安自己的角度,来谈一些看法。我想抛砖引玉,在这里供大家一起来探讨。为了省时间,我看有一些我就省省。
首先我觉得中国汽车工业前途是光明的,自主开发是有前途的,从我们巨大的市场和我们这几年,我们国家的汽车产量来看,我们最优秀的,最接近这个市场,我想对市场理解最完善,我想机遇之二,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情况,我想行业内的同事们都比我清楚。
第三个我认为,中国汽车产业,从散乱小的局面,已经基本整合到位。大家不要看目前我们还有一百多家,我仔细研究过,很多在大的汽车厂基础上,进行的改装,而这种企业在全世界都是这样,我们一说美国有三大汽车,四大汽车,实际上很多小的改装车厂都存在,所以我觉得它不存在影响好象我们国家整个产业格局的问题。所以你看,现在到去年,我们国家百十来家企业,95%集中在十来家企业,这是非常集中的。下一步我认为还有面临重新洗牌和优胜劣汰的问题。
我们也有挑战,中国汽车工业结合今天的主题,我觉得我们创新能力不强,技术空心化,我觉得这里最关键的问题,可能首先还是品牌的问题。我刚刚非常同意一汽吴总和前面领导同志的说话,技术的得来,长安走这条路,不是很大的问题,要真正建立一个品牌,可能问题面临更大。还有我们企业缺乏核心的竞争力,还有一点,我觉得是更为严重的是,我觉得我们现在自主创新里面,有一种短期行为。而真正的自主创新,需要时间,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中国的自主创新,应该是影响了整个国家,乃至整个行业的后续发展和后续地位的问题。
第二部分,介绍长安的一些做法。
长安目前在国外建立了第一个海外技术分中心,建立了自己的完善实验试制基地和全套的新品开发流程和设计规范。长安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我觉得走了一个突破,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一个“干”,长安的自主开发从最开始的引进技术,到联合开发,到现在自主开发,从走出去到走回来,形成了这么一个过程。98年开始,长安就说,快速大量的工程师与国外的专业设计公司进行合作,在意大利的都灵、德国等等进行合作,这个时候是一种探索。开始进行自主开发,整个前前后后派出去大概到今天为止700多人。前年底,开始实行走回来,把我的人走回来,顺便抓了一点老外回来。这几年,也可以看到,从最开始以别人为主,到我们自己开始做一部分,到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全部形成自己为主的开发。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突出一个“闯”字,坚持三个一,就是在98年我们第一次开始进行自主开发产品的时候,就非常强调的一定要得到三个一,就是带出一支队伍,掌握一套流程,开发一批产品。从带出一支队伍,目前长安研究院形成1200人得这么一支开发队伍。资深设计人员达到110多人,这些队伍都是在国外经过三到五年培训。流程,长安形成自己CAPDS流程图开发,这是最近这几年陆续投放市场和亮相的一些概念车和今年要投放市场和去年已经投放市场的一些车型。从CV8、CV9,到经济型轿车,到MPV都将陆续投放市场。
突出一个“敢”字,从1862年长安成立的时候,与军工开始起步,到83年开始涉足汽车,到98年开始进行自主开发,这一系列的过程,我觉得长安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一个自主开发精神。在这个过程里,主要的建立健全自己的一套组织构架体系。尤其我们觉得在中国的自主开发能力方面,我觉得有一个能力,往往大家经常说的,开发里面,就是工程院这部分,其实自主开发这一块,市场这部分的能力很重要,长安形成以市场院部、技术工程院等等这一系列的体系。
另外我们建立全球化的开发资源体系,这是和上海分院,意大利都灵分中心,还有长安汽车院重庆本部,利用老外的资源和意大利的艺术细胞,这一点的确在创意上,意大利这个厚重的文化,是我们国内至少现在我认为目前还是不能比的地方的。尤其对一些车型的创意。我基本上这几年看了,在街上跑的,基本上都是出自于意大利车型,不管是日本,还是德国的,包括国内的一些企业,很多造型都是从意大利出来的,当然意大利出来以后,一般在国际上流行一般滞后两到三年,这是形成自己的保障体系和技术规范,这些不细说了,包括自己对人才的激励等等这些。
另一个在产品开发方面,加大了投入。这主要体现在十五期间,整个长安为了做自主开发,整个投入38亿,每年按照4%销售收入做这个工作,去年是9.6个亿。除了国内自己的人才给了相应待遇,另外吸引国际高端人才,不仅在海外分中心有外籍员工,包括重庆本部,上海都有大量的外籍员工参与到我们自主开发里面。
在软硬件的建设上,在长安现在接近大概是9.8个亿,接近10个亿投资,在软件上就达到一个多亿,包括从三维设计,样车,还有CAE分析等等,包括建立异地的协同网络,包括中国电信最开始的时候不知道,怎样从重庆把专线迁到上海,迁到意大利,后来大家一起调研以后,在前年底,终于把这条专线,我们认为叫长安汽车上的新的丝绸之路,迁到了联通,现在实施24小时的协同设计,这个过程里,有一点值得借鉴的,因为整个过程中,长安的数据库在重庆,只要设计进入上海也好,还是意大利都灵也好,进入这个系统进行设计,只要你一关机,数据就保存在重庆。这个是投资10亿建设的汽车工程研究院。
第五部分,我想这应该体现了长安的在这个过程的事件思想,首先以项目为载体,与国外设计公司联合开发,走上世界开发平台。一开始的时候,其实长安自己内部争论很激烈,到底自主开发怎么走,和别人合作走,这个价钱不便宜,当时分析三条路,十年前长安也是小打小闹,敲一个车开模具以后出来市场,这是一种方式,大家认为这条方式应该否定了,第二个比较快捷的,也可以找一个车体来仿,作为一个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对长安不合适。所以长安放弃这种方式,最后还是应然走向了与国际合作的道路,当时我们研究最关键的就是要回避知识产权这是一个前提,第二尽快缩短和国际开发的距离,在这个过程里,人家有几十年上百年的经验和数据的积累,这是你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最后走了一个借船出海的路。
第二个想法是借脑明智,一个是筑巢引凤把国际国内人才引到长安。包括意大利只有24个国家认可的造型设计师,目前有一位在长安工作,另外大力推动供应商协同设计,这里引入大量国际一流的供应商,第三分析,是产学研相结合,做一些前沿技术工作。第四个方面,就是借梯上楼,与国际汽车公司广泛合作,管理迈上更高的台阶,包括我们和长安和铃木福特的合作,这个过程当中,为长安培养大量人,毫无疑问,合资和自主开发,长安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谁都不要偏废,这个过程里,的确对长安应该说还是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包括我们现在的研发人员,我们现在研发人员,从长安派到长安福特的研发人员,这块人员不是长安福特的。而是长安派出去的。所有关系都在长安,是以这种方式,更不要说我们的管理干部。
借水养鱼,实际上已经说了,把开发人员放到国际舞台上去进行培养,进行锻炼。而这里面,我就觉得对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里,你接受的就是世界一流的开发知识,开发的就是经验,和一些理念。所以包括如何回避知识产权等等这些过程里,我觉得我们如果在国内慢慢的自己做,其实会存在很多问题。
第六个部分,有这么几点体会。一我觉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振兴民族工业的关键,从长安集团这个过程里,形成这么一个体系,也建立了自己的流程。最关键的我认为掌握了开发的一个过程的知识体系,尽管这个体系还不完善,还在构建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长安为什么会走这条路,我认为也是逼出来的,在合作当中,我们也感到我们自主的权限非常有限。
第二方面坚持以我为主,合资合作相结合,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作为自主开发是加速民族汽车工业的重要途径。但是合资合作,确实又是非常快的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知识的捷径和管理体系,包括一些理念。当然我们这些年受到一些控制,但是要看到带来的好的方面,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一面,但是合资合作者的学习和积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自主创新,作为企业是主体,是加速成果转化的重要前提。我觉得这个过程当中,企业不仅要有自己的雄厚的实力,也应该有其他成果转化的能力。以企业为主体的汽车工业创新体系,蕴含了强大的研发机构。第四方面,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这个工作不仅仅是汽车行业的问题,是整个民族的问题,是重要的保障,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流程和规范。
第五个,我觉得有一个循序渐进,这里面我觉得有几点体会,供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第一,我觉得自主创新是一个长期艰苦的一个奋斗过程,刚刚我谈到我的观念,在品牌、技术积累和经验积累等等这些方面,包括我们对汽车的认识,尤其是在中国现在这个市场上,还不太规范的情况下,我觉得这项工作,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我们简单的认为它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也是片面理解。
第二建立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有可能持续的发展。我觉得最近自主创新方面炒的很热,大家都有很多的热情和激情,但是我觉得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一个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尤其是对于汽车看似没有两弹一氢那么复杂,如果把市场的把握加上,可能比那个还要复杂,因为最终造出来,企业要生存,用户要购买,而且要可持续发展,要有经验积累和知识的积累,而且这几项加起来,更加的给我们汽车自主创新的企业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第三我认为自主创新有巨大风险,绝对不是我们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因为自主创新中,长安如果不投自主创新,仅仅在现有产品上投资就投1%就可以了,不投也有问题,投就会有当期利润问题,另一方面谁能保证你每投一个汽车就能获得利润,或者在市场上能够获得成功,我们国内大部分的企业本身维持经营都有困难,不是靠国家的拨款,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没有了,国家拨款,国家贷款绝对也是有限资金给你有限支持,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赚取利润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最后一点我觉得自主创新是全民族问题,刚才哪位领导说到在韩国有这么一个好的氛围,在中国目前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我们从到全社会倡导这个自主创新,而且最关键的市场在哪里,这是我们要把握的。包括长安也在思考,以这种低价。国内更多企业走入自主创新,产品出来以后,利润到不了。这里带来的问题更为严重,我就说这些,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