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近日要举办汽车界的创新大会,的确感到是一件令各方振奋的事。因为这么多年来压在汽车界技术比较滞后的帽子,就要被全面的撼动。它只有集全行业之力、并调动起各环节的创新热情,才能从实质上起到作用。否则,像以往一阵风似的流于形式,只能是涉及到某些痼疾的皮毛罢了。 谁都知道,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会,是统一思想、落实具体实践的整体活动,相信它必将是取信于整个行业的一个突破风向标。所以,要参与其中,就要真知灼见的论述和解决好困扰中国汽车界多年的创新难问题。笔者认为,这才应是本届大会最重要的初衷。
创新,可以说是当今国内各行业发展最为流行、最为关键的词汇。汽车行业也不例外的面临创新需求问题。可以说,创新问题已成为困扰我们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方面国内企业不足百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专利,足以说明我们再创新方面的滞后;另一方面国际汽车的新技术浪潮越来越猛烈,而我们企业不但没有在汽车的尖端科技、领先意识上的涉足能力以及发展的所有权方面,都受到了现在、未来的挑战。难怪有国外的观点称,我们的企业拿到了GDP,国外的企业拿走了利润!这些都与我们行业的创新不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实,从九四年制定的汽车产业政策,就大力提倡和鼓励行业的创新,然而,十二年过去了,我们的创新在国际主流的比较中有何起色呢?自然是难以令人满意,事实上当谁都表白自己如何创新的时候,看一看国际潮流的比较差异现象,就能现实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逼着行业要重新界定创新问题,它既包含着什么样能称之为创新、该鼓励什么与制约什么、怎样看待艰苦追赶与享受生活的关系以及明确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这才是新形式下行业的真正任务。
一、正确区别创新、更新与翻新的关系
这些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似乎越难以区分究竟什么是行业内的创新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争着与创新沾边:有的改几个可有可无的部位,就称之为研发;有的仅在尺寸上调整,就称之为自主。甚至曾使所谓的“逆向工程”也几乎成为国内的主流设计,大有混淆创新与更新乃至翻新的关系。人们搞不明白,为什么造车环境越来越好、企业研发投入越来越大的今天,真正的独创性创新、领先性创新仍难以真正的染指,直到入关保护期都快过了的今天,我们仍难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创新品牌、更无在国际主流竞争中能异军突起的企业,尽管创新在很多企业已被叫顺了嘴,但离真正众望所归的汽车发展创新来讲,大有越来越远的趋势。殊不知,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与金钱和时间并不存在绝对的正比关系的!老一辈的人都知道,在过去的建设中所涌现的精英人物,正是在金钱与时间都相应匮乏的情况下,创造出一大批产业的创新能手,像闻名中外的倪志福钻头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这种几十年前的现象,虽然与现时期有着迥然不同的发展环境,但其创新的精神境界需求是相同的,因为,如果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再按部就班经营的话,就不会存在超越任何的可能!
在国外开发一款新车,像奔驰所开发的主流车型,通常需要六、七亿美元,就足以开发出颇具竞争力的主流车型。而我们的企业,动辄就高喊出要投入一百多亿、甚至三百个亿,是不是能打造出五六款像国外的主流竞争车型呢?至少我们难以从现实的轨迹中看出什么端倪。所以,创新绝不是简单的流于形式、更不应拿自以创新的标准来衡量局限了的进步!我们企业要创新,就应与日本、韩国以及欧美企业展开创新竞争!这里面自然存在着创新的意识是否领先、如何明确真伪创新以及如何完善创新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因为,在竞争状态下的技术与概念,绝不是以拥有技术能力为目的,而是以拥有可打败竞争对手的技术为目的。
二、区别创新的真伪决定着创新的程度
提到创新,就不得不再提及模仿问题。如果站在科学的角度上看,模仿其实就是退步与落伍的同一词。由于已经有了国际汽车发展的现实化标准,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辨别,已经没有很大的难度,如现在的概念车先导模式、主导车型的“DNA”延续发展体系以及国际车展的全球展示规划等,都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需要汽车创新的标准和方向。再由于国内汽车界已拥有了我们赶超的方向,创新自然就成了特定基础条件下的创新。那种连儿童都能分辨出的这款车像谁、那款车像谁的著名模仿,纵然再增加其宣传力度、再竭力为自身企业辩护,都必将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因为允许了这种所谓创新的泛滥,轻则会影响到社会对国内汽车产业的信心,重则就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威望!所以,提倡、鼓励真正的创新,才是中国汽车的希望所在。
近日,政府所颁布的一系列鼓励创新举措,其中企业创新的投入可抵百分之一百五十税项等,就表明了政府大力抓创新的态度,而作为实施创新主体的企业来讲,毕竟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可以说谁先在创新上求得了国际化的突破,谁将成为整个行业中各方关注的最大受益者。我们的行业发展,创新尚未纳入企业整体的机制之中,对创新的理解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当务之急就要建立起区别创新真伪与轻重的相应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护真正的创新,同时预防和限制伪创新与滥竽充数现象的抬头与泛滥。
三、行业的发展正道是沧桑
在中小学课本里就有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章,这种貌似老掉牙的观点,与现实的“享受生活”观点比较,表面上有些格格不入,其实却与现实发展息息相关!身处落后状态下谈享受,不很符合发展规律!作为个体,是已拥有了什么的情况下,才具有谈享受的前提;而对行业就另当别论了,特别是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这方面比较性特别是同等层面的比较,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处在落后的状态下,还谈如何享受事业,那么所需要的赶超进取心,就会被五光十色的享受成果所迷惑。所以,处在相对落后概念上,只有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和卧薪尝胆的心态,才更有可能形成突破。国际汽车界之所以敬畏日本、韩国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就是基于他们用不可思议的时间,可与发展多年的欧美列强齐头并进!探究他们成功的深层次原因,无疑就是日本人靠着外在的魔鬼般意志······,而韩国人则靠着内向的不服输精神······!
恐怕就是现在风光无限的日韩汽车企业,也很难想象他们的首创者发展初期的艰辛!至于我们谈及更多的创业与享受的矛盾问题,就更不用说了。了解国际汽车研发模式的人都知道,像通用、大众等公司,就是将自己的研发人员至于很美的仙境之中,就是让他们在不断的生活质量提升中品味出产品升级的概念。这是一种在前人付出巨大艰辛基础上的发展!
同样值得一提的,就是与创新息息相关的实践失败问题。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能从很多方面看到允许创新失败这个说法,这就表明社会上下对创新问题的理解、和在努力为企业进行创新尝试减压。其实允许失败这种说法,应仅仅限于创造过程中通过努力实践而未达目的而言的,而不是由于脑子一热、或根本无知为企业造成的没必要的损失耗费!以往存在于我们企业中的许多失败,恰恰在于决策意识与决策观念方面,反映到现实之中,就是为什么我们与韩国、日本公司花同样的美元寻求国际设计,却往往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所以,在创新并未广泛深入整个行业、并未有一个明确标准的前提下,只有通过明确确定创新的作用与目的、区分创新的真伪以及制约借创新之名影响行业突破的进程,才能有效的抑制白交学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屡屡发生。
人们重视创新,是因为它能给社会和行业带来生命力,所以保护真正的创新就是摆在行业发展面前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石油对汽车的重要性,现在石油问题已是全球范围的危机性问题,寻求支撑汽车继续发展的替代能源,已是世界性的创新课题。对这种创新的理解,绝不是怎样把燃油模式改变成电动模式、就可称之为创新!更不是将国际上才发现的某种现象罗列起来,就称之为创造!它毕竟存在着你的创新是不是优于国际同类型产品的问题!
保护创新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的另一方面,就必须有效的制约非创新因素、伪创新意识对真正行业创新的负面影响。所谓的假创新意识,就是有意与无意的搞一些标新立异、鱼目混珠的东西,来应付大趋势的需求,有些甚至是专为政策的倾斜而来的。如果允许变调的创新意识存在,就显然是对真正的创新有失公平。虽然创造性是属于未来概念,但也有进步的发明创造与标新立异之分。那种标新立异的想法只是理解了真正创新本质的一半,而明确创新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其进步意义的程度。所以,建立严格的创新辨别机制,是决定行业创新能否有本质突破的根本。也才能使创新所得到的回报,真正属于那些勇于探索的人。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