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最大的理想是买一辆新车,开上黑车到小区门前趴活儿去,您别笑我,真的。那样,没有份钱的压力,除了油钱,全是自己赚的。”北京某的哥语。
最近接连看到几篇关于黑车的文章:《北京的哥,最大理想是开黑车》、《打击黑车的唯一办法是让他们弃暗投明》等,感触良多。 笔者的问题是,为何黑车这样一种不文明事物竟然让北京的哥趋之若鹜,甚至列为最大理想?是他们的素质就这么点高吗?国家对于黑车是一直是持打击态度的,那么,解决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他们弃暗投明吗?这是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想法?
黑车到底黑不黑?
“黑车”,大抵是指没有在道路客运管理部门办理任何相关手续、没有领取营运牌证而以有偿服务实施非法经营的车辆。相对的,有这些手续和牌照的正规车我们姑且把它叫“白车”。那么,问题就是黑车到底黑不黑?白车真白吗?
黑车,黑啊!
北京官方统计,被列入黑车的大概有7.2万辆,已经远远超出了白车6.6万辆的数目。在“黑车”数量不同程度增加的同时,在全国多数城市“黑车”已经从躲躲闪闪拉客发展到明目张胆抢客;更为恶劣的是,在南昌、重庆、苏州等城市的一些汽车站及郊区公交线路周围,聚集着为数甚多、初具雏形的“黑车帮”,他们采取威逼、恐吓等手段,导致正规的出租车不敢经营!甚至在一些地区,不少“黑车”已经从躲避打击发展到公然抗法,形成黑车派系的也不少,不但把持部分居民小区,暴打执法人员,抢走被扣车辆的事件也时有耳闻。
案例一:05年9月5日,北京首都机场分局的民警在纠正违章时,发现了一辆内设机关的黑车,司机可以通过隐藏在脚垫下的方形开关更改计价器,该车开启机关后,一秒钟收费竟达一元钱!民警在打开机关的情况下开了1.3公里的路程,计价器上竟显示出了121元的车费!真黑!还有“盗版”白车,从机场拉人(外国人)到国贸,居然收费高达千元。黑,真是黑!
案例二:上海的黑车司机,利用春运顾客回家心切,不但漫天要价,更是超载严重。某黑车司机曾公开自爆内幕:一天能挣一万元!现在上海“黑车”数量已远远超过出租汽车和公交车辆的总和。来自上海运管部门的统计表明,从1到6月份,受“黑车”影响各项运营收入下降率达36.85%!
白车,白吗?
笔者曾经两次从清华打车到机场,第一次100,第二次76,都是正规公司的伊兰特( 报价;
图片)出租车,路况等因素也大致相同,多达24元的差距能说明什么?
黑车生存的土壤
市场需求、利益驱动、打击乏力等因素客观给了黑车“富饶”的生存土壤。出租车需求的上升和布局的不均衡,打的难问题的出现给“黑车”提供了生存空间。一早就打不到的可不是什么新鲜事,黑车则总是在需要的时候出现,机动灵活可以砍价。譬如在北京的远郊区县以及天通苑、回龙观这样的城边大型居住区,由于公共交通跟不上,正规出租又不愿去,既轻省又来钱快的黑车就当仁不让地为当地居民出行提供了方便,市场大了去。“政府可以打击黑车,但是打不掉这块市场需求。就是说,从根子上灭不掉黑车。”
“我拉的都是亲戚朋友”“我是助人为乐顺路带个人,绝对没有收钱,我违啥法了?——取证难、处罚难,打击力度乏力。偌大一个北京,在最为严格的春节期间,投入的打击黑车人员也不过800人;以800人对付7万2千人,也就是说1个人要面对90人,装备多么精良也不够,毕竟把手指脚趾全用上也才20个呀!另外,这些打黑人员的劳务支出本就来自罚黑车司机的款以及扣车的停车费,这里面的问题可少不了。著名的西客站就有黑车揭了老底:不认识内部人员不敢来。况且,抓住了又能怎样,大不了罚款,几千块一辆的旧车至多不要了。
出租车公司更黑,它们是旱涝保收。“正规出租公司太黑,每天要开十几个小时,一年365天没有一天休息时间”,白车要向出租车公司缴纳管理费、道路集资费、保险金、出租车营运证有偿使用费、加油、过桥以及维修费用等等,照此计算,一辆合法的出租车每月需要承担的各种税费往往超过5000元!一辆总费用不过8万元的伊兰特在8年运营期间,2年回本后剩下6年纯赚,可官方公布,2005年北京市出租车企业的税前年利润率只有可怜的5.39%,赚的钱哪去了?司机们把这称为“份儿钱”,每天一睁眼就开始替公司、加油站、税务部门最后才是自己打工,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事,职业病、过劳死更是时有耳闻。
“我算过一笔账,他们每公里要0.8元,利润就比我们高,与他们抢客人,我们绝对没有优势。”相对的,“黑”出租车既无主管单位,又无考核标准和监督部门,只需每月交80元养路费,什么定额营业税、工商费、运管费、驾驶员资格证与营运证的年审费,统统被他们“黑”掉了。而且,黑车定价灵活想工作就工作、想休息就休息;这样,正规车相对高成本、低利润和黑车低成本、高利润形成巨大反差,就吸引着人们不断加入到黑车阵营。如果这一机制不发生根本改变,怎能期望黑车主动弃暗投明?
打击黑车办法何在?
日前有人提出,可以用黑车注册运营合法化的方法让黑车弃暗投明。但这种想法似乎太理想化了:缴纳200元管理费,黑车就能合法化经营,那每月缴纳数千上万的正规车怎么想?恐怕都要弃明投暗了吧?合法化经营后,怎么保证黑车能老实地呆在原来的市政交通盲区,而不会去“踊跃”地扫马路、抢生意?
笔者以为,我们对黑车可否区别对待?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必须发挥其强大的主动作用,改革体制问题,顺应市场的发展,同时加强监督管理,才能更好地改善黑车问题。对于真黑的要不遗余力集中进行打击,毕竟坏人是少数,要集中交通、公安、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建立联动执法机制,共同进行严厉的打击。而对于假“黑”或灰的可否默许: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但同时要加强监管,并且向群众宣传,建立民众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管理。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