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要做自主品牌,并且是国际级的能代表中国汽车最高水准的汽车,这雄心壮志立得虽然也晚,但有雄心壮志终归是一件好事情,特别值得表扬。我尤对上海汽车新主王晓秋博士的一句话“技术就是让人来学会的,学不会的那是巫术!”感兴趣,上海也应该学会造汽车了,给人拎板手也20多年了。
不过,上海要从高起点造汽车,造国际水平的汽车,你不应该不屑于奇瑞和吉利,想当年奇瑞创始人尹同耀白手起家,在江边小城的芜湖的一块农田上建汽车厂,照都拿不到,只得挂靠在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奇瑞寄过一段时间的上海篱下不假,但是奇瑞给人的感觉是,离开了上海活得还不错。吉利的李书福,靠自己开照相馆做原始积累起家,从做摩托车到汽车,其发展历程的艰难亦不难见,好在由于他们的开荒之作,现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前十名里面,有两个中国自主品牌,并且从现在发展的势头来看,其前景也是十分光明,如果不是受到种种汽车产业政策限制,以及像上海市这样的城市的市场壁垒,限制了他们的小排车进城,吉利和奇瑞的成就可能还要大一些。
我的感觉是,上海汽车新主王晓秋博士不屑于吉利.奇瑞的小打小闹,做小排量汽车,处于市场的低端,王晓秋博士要放一个大卫星,要做就做能动用几十亿上百亿的大手笔。幸而王晓秋博士有钱,不像李书福.尹同耀这样的苦主。其实,在中国汽车界,还有让王晓秋博士不入眼的,尹明善五毛钱起,从卖针到造摩托车,再到造汽车,王传福几百元起家做电池,现在涉足汽车,都不曾有过大手笔。不由的想问,李书福.尹同耀.尹明善.王传福这些人,他们为什么一开始不动用几十亿上百亿元造汽车啊?为什么不从高端起步,一下子就国际化啊?这些人都不及王晓秋博士聪明?
但不管怎么说,本土的自主品牌从民间开始,并且逐步壮大,这是世界汽车发展史中的一般规律,英国人造汽车不算晚,而且曾拥有过世界顶尖级的汽车工业,著名品牌有劳斯莱斯.宾利,还有上海挤破脑壳正欲买回的罗孚,想起来那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应该够国际化了吧?世界上至今还有36个国家属于英联邦,顶级品牌也不是有必然存活的道理,罗孚不是被人狼争式肢解以后以一英镑抛售过么?上海汽车用巨资将其买来,就想跟国际汽车巨头平起平坐?我看不出王晓秋博士有这个能耐。不久前我还看到来自上海的消息,说那上海大众中方的工程师,想改动一颗螺丝钉的权力都没有,必须通过德国大众本部。我觉得德国人有道理,人家本来只要你的地盘和你们打工,谁让你去改动人家汽车上的螺丝钉的?
照理说,王晓秋博士应该向大众和通用挑战,因为你既然要造高端汽车,吉利和奇瑞不在你的竞争对手范围之内,况且还有上海的市场壁垒,小排车并进入不了上海,阻挡不了你的前进道路。只有大众和通用的高端汽车是你的拦路虎,是你必须面对的竞争对手。也许,王晓秋博士认为,大众和通用都是一家人,跟着他们久了也就国际化了,这口气有点熟,是看以前上海拍的老电影留下的印象吧。
假如王晓秋博士不屑于大众和通用,我觉得至少我对你有点服,我知道上海汽车有钱,这些钱都是过去帮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卖车赚的,如果不是吉利和奇瑞出来搅局,把中国汽车市场的高价过气过车生生的从高价位上拉下来,上海汽车赚的钱还要多,还可能造更高端的汽车。那老牌汽车帝国,大众也好,通用也好,为什么不能继续挺住?中国的经济型汽车很不上台面嘛,为什么它们出来就价格应声而落啊?至少在这一点上,王晓秋博士就应该不屑于他们,尤其是通用,贵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公司,居然还收购了五菱充数,2005年,五菱为通用贡献了30万辆的数字,通用五菱卖车,是敲锣打鼓下乡给农民放电影,说的是送文化下乡,这样把汽车市场不断地做大。通用用这个法术滚积了中国市场第一的数据拿到华尔街做年报,以挽救通用在欧洲和北美的颓势。不屑于大众的理由是,大众公司当年已经发生财政危机,在全球汽车市场大大缩水,于是,转而投资中国上海试水,结果拿一款1980年代的过气桑塔纳,靠着上海这块风水宝地赚得大发,此后在中国以占全球20%销量,赚得大众公司的占全球利润的80%。上海救了大众,也救了通用,扶持了奇瑞,接纳了吉利的子公司华普,现在,又在拯救英国汽车,上海汽车真是活雷锋。上海汽车有如此胸怀,任不屑于谁,都可以成立。
现在,上海也要造汽车了,汽车毛没看到一根,就听到黄浦江上空响起声声惊雷,震得全中国的媒体下雨,总算是造过32吨大卡车的地方,也是造过凤凰与永久的地方,造车的声势十分盛大,至此我产生一个疑问,以王晓秋博士的能干,索性自己注册一个公司也跟李书福们那样创业呢?我理解的是,上海集团中资一方,那资本是国家的吧?我这人比较势力,凡拿国家资本炫耀的人,一概不算能人,靠国家资源,政策优势以及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过日子,至少在世界汽车发展史上,不算主流。
也罢,中国汽车已经被三大集团担误有年,积极起来追赶,已经有了一点亮色,不过只是要提一点警告,千万别在造车的开始就将市场定位在政府的公务车上,中国公务车消费的现状能持续多久?中央的改革步伐有多大,一个汽车公司是左右不了的,这里有一点点风险别忘了,纵观全球,为民众造车已经成为趋势。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