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连续快速的发展,中国汽车业已经进入战略转型期。中国汽车业未来的发展道路到底该是怎样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到底该怎么做,也许谁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有数年时间,业界曾把奇瑞、吉利和长城汽车等汽车制造商视为中国汽车业自主力量崛起的象征。 的确,经过几年的发展,自主品牌轿车的数量持续增长,2005年我国的自主品牌总量达到85万台,比1997年的15万台增加了5.6倍,年均递增23%。我们欣喜地看到,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企业已经挤进中国十大集团增幅的前五名。但是,放在中国市场总量年均递增25.3%这个大背景下看,2005年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相对于1997年其实是下降的,200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日韩系车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6.6%,这清晰地表明过去几年在中国市场真正崛起的明星是日韩品牌,而大多中国自主品牌仍在低端市场惨烈的拼杀中。
在中国,如果一定要说有自主品牌企业能够一开始就从中高级轿车入手的话,大概目前也只有历史较长的一汽和上汽两家了。虽然有媒体曾经尖锐地指出一汽正面临着艰难的“后合资时代”,却不可否认“红旗”是中国自主品牌中的一面旗帜。
如作为国内最大的乘用车企业,拥有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两大王牌合资企业的上汽集团,在中国汽车业出现新拐点这个关键时刻,其自主品牌发展战略的横空出世自然备受关注。上汽通过合资合作,积累了成熟的技术、市场和客户服务经验,在乘用车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一直高居榜首,同时也因为在自主品牌方面缺少大动作而备受指责。对此,上汽选择了沉默。日前,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核心领导团队在上海的首次亮相,在业界及新闻界掀起一阵不小的风波。继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之后,上汽汽车成为上汽集团旗下的第三家整车制造企业,至此,上汽的“三驾马车”态势正式形成。就上汽而言,这是对以往尖刻批评的最好回击。
在自主品牌道路上,企业发展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上汽经过20多年的合资合作,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资源,跨越自主发展简单模仿的初级阶段,直接进入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民族的”与“世界的”已经不可能截然分开。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稳坐国内乘用车市场第一把交椅后,上汽开始积极寻求其海外合作发展道路。2004年12月,上汽获得罗孚全部知识产权,涉及罗孚25、75和全系列发动机的所有专利及相关图纸、数据,这次并购被业界称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熟化的开始”。
实际上,除了汽车行业,对于其他行业也一样,不同的发展方式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关键是是否结合了企业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找到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责任编辑:赵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