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2日《新民晚报》上看到了司马顺风先生的一篇文章《汽车设计为何忌讳性别》,开篇头一句就引用了奔驰著名设计师辛格维茨先生对“女性车”的告诫:“把汽车设计性别化是很危险的。”文章的本意是想告诫国内那些已经推出或正准备推出“女性车”的厂商们。 确实,粗粗一看,“女性车”这东西连人家世界顶尖品牌的梅赛德斯-奔驰都没能捣鼓好,何况我们?
世界第一辆“女性”概念车是沃尔沃的YCC,在2004年3月初的日内瓦车展上出现,而国内第一款下线的“女性车”——上海华普汽车的“海炫”今年3月下线,且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和较多的争议,为什么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在汽车消费者中,女性消费者目前还是绝对的少数派,仅占不到1/4。还有人统计后得出更可怕的结论:开车的近90%都是男性。专门打造“女性车”,就等于把大多数狂热而忠诚的男性车迷拒之门外,有谁会愿意呢。
但事实上,多年以来,世界汽车业巨头们也推出过不少主要针对女性消费者而开发的车型;但由于舍不得另外的3/4消费者,都不敢站出来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女性车”,依然打着“中性车”的口号。也难怪巨头们对“女性车”的态度暧昧,毕竟由于成本控制等原因,中级量产车盈亏平衡点相对比较高,如果推出“女性车”这样针对性特别强的产品,市场风险太大。
那为什么又会出现“女性车”呢?
原因也很多,最重要的一条是,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主流市场已瓜分殆尽,于是迫使部分制造厂商必然地把眼光投向了细分市场。造车,并不指望能卖给所有人群,只针对那一部分特定的“小众”人群就可以了。女性毕竟还是占了消费者的近1/4呀!这样的市场规模足可以撑起一个细节市场的产品品牌了。在这种“细分市场”理论下,“女性车”终于诞生了。
上海华普汽车率先推出“女性车”。其实理由也很简单,而由于劳动力成本低,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和配件成本都相对较低,再加上近年来不断提升的管理和成本控制水平,使得中国自主品牌的盈亏平衡点比国际汽车巨头以及合资厂商都要低,而且不用受国外合资方的掣肘,进军“女性车”细分市场的风险相对较低。
女性作为这个细分市场主体,自然有着与男性消费者完全不同的需求。她们对百公里加速、功率、扭矩之类晦涩的技术参数往往不感兴趣,对她们而言,一辆理想的车除了有着活波可爱的外形、做工精良的内饰、操作简便,更需要精致的人性化细节关爱,诸如强化了全屏倒车雷达,可以同时看到后排座和后窗外的后视镜,简便衣架、梳妆台、高跟鞋盒等等。一点卡通,一点灵秀,一点呵护,一点细节,再来一点小脾气,女性的私密空间,或许就已经足够了。有时,创新并不一定非得需要完全依靠高新技术。
表面上看,“女性车”除了多些无关大局的细节功能之外,不就是颜色跳些,样子“嫩”些嘛,汽车还是汽车。但是从消费心理认同感上分析,两者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这车就是女性专用的。它不仅仅是一辆交通工具,还可能是小型休息室、化妆间、衣帽柜,甚至是育婴室;从情感层面上讲也可以是第三度私密空间、流动的家。
“女性车”概念的推出,我认为是相当适时的。虽然一些业内人士觉得“女性车”的提法有失慎重,“汽车从审美角度看是共享艺术,人人都可以分享。汽车设计偏重男性是基于汽车所表现的张力和自然特性”等观点不无道理,但这并不妨碍“女性车”这一已经不太新的“新生事物”的合理性。只要真正具实用性、浪漫性、时尚性于一体,艺术品和交通工具相结合,外形和功能上尤其在细节上更多关怀,我想女性朋友们一定喜欢。女性车的前景如何,市场很快会有答案。
当然,打造“女性车”确实挺难的。连奔驰都没能做好它,上海华普汽车行吗?天上何时掉下馅饼过?!
(责任编辑:赵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