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
泉州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与台湾隔水相望,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仅距97海里。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27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
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 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泉州全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占人口总数的
99%以上,少数民族以回、畲、苗和蒙古族居多。泉州又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目前泉州籍华侨有
620多万人、港澳同胞75万人,海外经济界和科技文化界的许多知名人士祖籍泉州。海外侨胞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在台湾汉族同胞中,有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泉州人民与台湾同胞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文化相同。侨、港、澳及台湾同胞为加强泉州同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泉州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泉州的土特名产有很多,比如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头、老范志万应神曲、料丝花灯、 清源茶饼、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和永春纸织画等。
延安全景
延安
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安卧在延安境内的桥山之巅,被炎黄
子孙尊称为“人文初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延安以其“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战略地位,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许多中国古代名将在此大展文韬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
历史的潮汐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延安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轩辕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雄奇壮美的壶口瀑布,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北宋时期开凿的清凉山万佛洞和钟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历时千年开凿的钟山石窟,专家们称它完全可以和敦煌相媲美。
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韵味淳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粗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陕北民歌,古朴精美的民间剪纸,热烈欢快的陕北大秧歌,无不寄托着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先后与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连云港市、盐城市、无锡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宝山区,北京石景山区,深圳龙岗区等市区缔结了友好关系,与上海市卢湾区达成了建立友好市区意向。引进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世行资金实施了杏子河、延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效果。世行贷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项目、德援造林项目、比利时援助的农村人畜饮水项目,联合国扶贫项目和日元农业综合开发、城镇供水等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与德国埃尔富特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开始启动。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