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犹如脱缰之马,想控制也难,原定于四月份出台的汽车产能调控细则一推再推说明了这个问题。其中,政府部门要求新建合资企业必须满足自主品牌及自主产品开发的条件,希望合资企业能够承担一部分自主品牌建设的任务,这个想法更是离奇。
依笔者理解,这个要求的出发点仍然是“市场换技术”的故技重演,在合资过程中增强中方的自主研发能力,将来好为我所用。海汽汽车之于海南马自达,上汽汽车之于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大概是这种幻想的结果吧。不过这个过程未免也太长了些,近二十年的时间完全可以重新建设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了。新建合资企业首要的目标是发展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从起步到成熟至少需要五年时间,之后是收获期;而自主品牌从无到有的时间更为漫长,等其发展壮大起来恐怕决策者已经换了好几任了。所以,指望新建合资企业发展自主也是空想主义,是掩饰继续实施“市场换技术”路线的借口。
不能指望“新建”合资企业的另一个理由,是合资品牌该来的都来了,实力强大的国际主流汽车品牌已经在中国站稳脚跟,新来的企业还有哪些,不会是二三流的企业和品牌吧?这些品牌,说实在的,能跟奇瑞有的一比就不错了,英国百年品牌罗孚汽车都卖给中国企业了。清点世界上知名汽车制造商的名单,也就剩下俄罗斯、印度和西欧的几个没有进入中国,不是处于发展困境,就是非大众化的少数派,即使合资了能成什么气候?让这些新建合资企业发展自主品牌,不但强人所难,而且必定会在现有强势品牌围剿中成为祭品。如此一来,明哲保身的这些企业怎么会中我们设下的圈套?
看来,发展自主品牌还是依靠我们自己,依靠奇瑞、吉利以及其他自主品牌企业。尽管这些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份额逐步攀升,但是发展后劲仍显不足。根本的原因有几点,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二是研发能力不强,三是发展资金短缺,四是企业管理和体制欠完善,五是国际化道路障碍重重。如果国家能够倾力进行扶持,这些发展潜力巨大的自主品牌企业追赶日韩、扬名世界指日可待。另外,我们的“三大”也在厉兵秣马,北汽、南汽、广汽也具有很好的基础,国家可以积极鼓励,在对合资企业进行发展自主条件限制的时候,不妨先对这些母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的要求。
汽车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正在制定相关调控办法,与其对过剩严重的企业进行约束,不如进行合理的疏导,比如把生产合资品牌的产能转移到自主品牌上来,可能是一举夺得的良策。
所以,调控细则的立足点应该在大力发展自主品牌上,而不是认为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过快,急于控制,多管闲事。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