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的节节上涨早已成为了街头坊里闲聊的热门话题,对于普通车主而言,这也许只是个涉及每月用车开支增加多少的家庭预算,然而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和汽车企业而言,一个异常严峻的生存考验正疾步而来。根据相关权威部门的预算,国内燃油价格近期内还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并且由于海外原油资源的日益短缺以及油价的上涨,在未来若干年内行情将是只涨不跌,此外中国油价在燃油税、与海外接轨等因素影响下,涨幅和频次都将高于海外。
燃油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西方国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面临过两次燃油危机的打击,这成了世界汽车行业大局上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行业整体利润的大幅摊薄以及众多赫赫知名的汽车企业或者破产倒闭或者被兼并。此外,这也直接导致了今天海外汽车产业的大格局,比如日系车的崛起以及几大汽车集团的巨头格局。而从中国汽车产业来看,虽然近两年来油价的连续上涨已经明显影响到汽车销量和产品格局,然而这还只是初现端倪,对于所有中国汽车企业而言,如何应对日益逼近的燃油危机,这将是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迫课题。
策略一
开发新能源和混合动力车型
面对燃油危机,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寻求替代能源动力。车商对于新动力的研发已经进行了多年,到了今天很多技术甚至成品已经到了商品化的阶段。对于实力强劲的国内汽车合资企业而言,引进新能源和混合动力产品不仅能够提升面对高油价背景下的产品竞争力,这也树立了企业的高技术形象,提升了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信任度。
现状:丰田普锐斯是第一款真正在国内上市的混合动力车型,市场状况良好,消费者对于其低油耗和油电混合驱动方式兴趣很大。此外,上海通用也表示有引入混合动力技术的计划,本田和现代等厂家也在国内展示了其混合动力成品样车,对国内市场兴趣很大。
难点:一,多数新能源和混合动力发动机由于技术成熟度、成本以及燃料供给的原因离真正市场化仍然有一定距离。二,技术含量高,这使得产品价格和故障率上缺乏优势。三,对于多数国内企业而言,缺乏引进和研发新能源及混合动力的技术实力和资本。
案例:普锐斯PRIUS核心是丰田第二代油电混合动力系统THSII。这是丰田经过30多年的研究、开发出来的先进技术。其1.5升油电混合动力系统拥有2升以上传统发动机的动力表现,而百公里油耗不到5升,最关键的是这款车的价格、维修成本以及耐用度都达到了传统轿车的水平。
策略二
技术革新及产品升级
面对油价的飞涨,低油耗的车型更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海外汽车企业对于降低发动机油耗进行了几十年的研发,技术成果显著,譬如今天2升发动机的油耗只相当于十年前1.5升发动机的水平,功率却达到当初2升发动机的水准;此外,一些先进的变速箱、轮胎技术以及铝合金等新车体材料的采用也大幅降低了油耗。
现状:众多先进的省油技术已经纷纷被引进,运用到新一代国产车型上,比如发动机正时可变气门、进气歧管以及无级变速技术等等,这在大幅提高了国产车型技术含量和性能表现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油耗。
难点:1、发动机节油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没多少潜力可挖,很难在省油方面再有明显进步。2、由于国内合资企业研发能力的落后,先进发动机技术主要靠引进,不但受制于人,生产成本也偏高。
案例:VVTi及VTEC等可变正时气门技术。目前国产中高档车型已经开始普及各种可变正时气门技术,这不仅能够提升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和平顺性,还能够大幅降低油耗。
无级变速系统及六速自动变速器,无级变速系统已经在奥迪、天籁等一些高档车型上选配,此外一些新款国产车型开始装备五速甚至六速自动波箱。无级变速系统及六速自动变速器的优势之一就是提高传动效率,从而降低油耗。
策略三
推出新一代小排量车型
燃油价格的上涨往往会引起小排量车型的热销,新一代的小排量轿车在保证低排量低油耗的前提下,拥有中级车的空间、性能以及车内配置,必然成为企业最有竞争力的产品。
现状:在油价飞涨和新消费税的双重影响,国内微型车和小型车迎来了新一轮销售高潮。目前不少国内汽车企业也把小排量车作为今年的新车计划。能否从中级车市场拉来消费者,这是对新一代小车的考验。
难点:一,引进新车型及采用新技术的成本与保证低价格之间的矛盾永远是国产小车的最大难题。二,小车在国内车市比例会越来越低,用户群体有限。此外,由于多年的价格战,小车利润有限,企业很难靠它成活。
案例:雪佛兰乐风是上海通用今年热推车型。作为一款1.4升小排量车型,它在动力输出、空间尺寸以及车内配置上都已经达到了中级轿车的标准,市场反应较好。此外,在北京现代雅绅特、广本思迪上也体现了类似的产品理念。
策略四
推出先进柴油驱动版本
采用大量新技术的新款柴油发动机拥有媲美汽油发动机的动力性、平顺性和环保性,而油耗远低于汽油发动机。在汽车发达国家,柴油驱动轿车的比例甚至接近一半。面对国内油价的步步上涨,柴油动力轿车在中国的竞争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现状:大众从2003年开始已经率先将先进的TDI柴油发动机引入市场,推出了柴油版的奥迪和捷达。市场反响不错。近一两年来,由于消费者对于油耗的愈发关注,各大车商对柴油发动机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不少主流国内车企都有推柴油版车型的计划。
难点:1、新款柴油版发动机由于技术含量高,目前只能原装进口,这使得产品成本难以降低。2、新一代柴油机精密度极高,这对于国内的成品油质以及发动机养护维修水平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3、先进柴油机技术基本被几家海外汽车集团控制,中小企业难以普及,自主研发的难度也很大。
案例:装配大众独家TDI直喷柴油机的奥迪A62.5TDI柴油轿车,仅以2.5升的发动机排量,就达到百公里加速仅为9.4秒。其最高时速达220公里的水平,而强大的扭力输出更使其起步表现超出汽油版车型。而其厂家标称百公里燃油仅为5.2升。
策略五
调整结构和扭转企业形象
消费者对于企业的印象往往会影响到最终的产品选择。如果将油耗作为主要购车因素,国内消费者的一些习惯性印象,比如日系车比欧美车省油,小车厂家比SUV厂家省油技术更先进等等都会直接引导消费取向。对于企业而言,必须要做的是一方面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低油耗车型的比例,对SUV等传统高油耗车型进行革新;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和活动推广,树立品牌的省油形象。
现状:随着油价的上涨,省油成为了越来越多国内汽车企业的宣传要求之一。不但对于新车型的宣传大力强调了其省油表现,还纷纷推出例如节油大赛等各种相关活动,让消费者了解其产品的省油表现。
难点:一,消费者的一些传统观念,比如SUV耗油、美国车油耗大等等,往往积重难返,即使产品真正省油,让购车人认可也有难度。二,在各家都宣称省油的势头下,要获得消费者的认知和关注要下很大功夫。
案例:国内不少厂家都推出了省油大赛,创造出的各种最低油耗成绩虽然都属于极端纪录,但的确是打消了很多购车人对于其产品油耗的顾虑。
油价上涨最受其害的是SUV,目前新款SUV的推出和升级都着重于油耗的控制,强调媲美轿车的经济性,比如小型轻重化、轿车底盘以及两轮驱动等等,从而留住了很大一部分对SUV动摇的购车人。
策略六
压缩成本摊薄利润
油价的步步上涨对于国内汽车消费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大,这使得本来已经十分激烈的车市竞争雪上加霜。在价格的血拼之下,企业必须不断压缩控制产品成本,摊薄利润,给产品留下足够的价格弹性空间,这才是生存之道。在西方几次燃油危机后,都是大量的企业在竞争中失败没落,这实在是国内汽车企业的前车之鉴。
现状:价格大战打了多年,企业的利润已经远低于过去,然而在燃油危机可能带来的车市萎缩之下,还得做好降价准备。此外,大量省油技术的采用所增加的成本也必须通过成本控制消化掉。
难点:经历了几年的价格大战,留给企业们的降价空间已经不多了。如果说过去降价只是关乎企业利润的多寡,那么现在的降价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存亡。价格竞争不过对手,产品就必然滞销;没法保证利润,企业就只能亏损,国内车市竞争将会越来越残酷。
相关链接
石油危机下的海外汽车产业
世界汽车业有史以来的两次衰退,主导因素都是石油危机。石油危机从两个方面影响汽车产量。一是:石油危机出现,汽车燃油价格上涨,用车成本上升,汽车销量下降,汽车产量下降;另一条是:石油危机出现,宏观经济减速,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汽车销量下降,汽车产量下降。
1973年,随着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出现,标准原油价格从每桶5.11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大量汽车企业受到巨大打击。而1979年爆发的两伊战争,进一步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油价最高涨到每桶45美元。在石油危机中,世界各国的汽车工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像美国这样崇尚大排量汽车的国家,不仅导致了总体产量的下滑,甚至危及到了一些汽车公司和汽车品牌的生存。
石油危机到来时,并不是所有人都坐以待毙。同期的欧洲汽车也在为降低油耗做着各种努力。奥迪在新产品80轿车上下足了省油的功夫,最终依靠这款车使损失降至最低;奔驰公司则着力研究汽车代用能源使用技术。而英国MG公司为了应对石油危机设计的“mini”更成为了小车中的永恒经典。
但最大的成功来自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由于能源充足且价格低廉,很多汽车厂商以生产大体积、大功率的汽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石油危机使得日本汽车厂商生产的节油型汽车和小型车获得机会。迫使美国国内汽车厂商的市场份额逐渐下滑,从1957年的大约96.5%下降到1973年的85%、1979年的77%,1987年降至只有68%。日本已经成长为汽车巨人,石油危机时代的成功是其腾飞的助燃剂。此外在日本车的带动下,汽车省油化和小型化也成为了海外汽车产业今天的大趋势。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