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新闻:零部件新政遏制“伪国产”
在去年4月1日施行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中,关于“进口汽车零部件构成整车特征”的核定标准将从今年的7月1日起开始生效。对于目前一些达不到国产化要求、仍然构成整车特征的外来品牌车型来说,这意味着它们将被课以跟进口车一样高的关税。 受此影响,上海通用的凯迪拉克已经由国产转为进口,北京奔驰也传出或将暂时停产的消息。
站在这些高档车品牌的角度,可以体会到《办法》的厉害。为了抢占中国市场,国际品牌纷纷蜂拥而至,采用合资形式在国内实现本土化生产,一可以零距离地触摸市场脉搏,了解需求,打开市场;二可以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节省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三可以避免高额的进口关税,降低汽车价格,利于刺激消费。从最早跟中国企业实行合资的大众,到本田、通用、日产,再到丰田、现代,这些以中档产品为主打的品牌在实现国产化后受益无穷。但是奇怪的是,到了高档车就不怎么灵便了。包括奔驰、宝马等在内的高档车品牌在国产化道路上步履蹒跚,国产化率一直提不上去。原因大概是进入时间较晚,目标市场空间狭小,以及技术和设备上的限制,企业成长速度较慢,汽车零部件大都依赖于进口,在短暂的时间之内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国产化率。在《办法》实施之前,借助散装进口既可以避免较高的关税,又省时省力,短期内收益明显。而《办法》的实施意味着原先的“合理避税”行为被叫停,在汽车利润率越来越低的今天,整车性质的进口关税无疑让这些企业一时消化不了,甚至会出现亏损。而且随着关税的下调,进口车数量增加,合资的高档车受到不小冲击,使得各自的细分市场变得雪上加霜。
从位于产品终端的消费者角度看,购买高档车的客户均为富裕的个人、单位或家庭,他们的购车心态不同于中低档车的购买者,更倾向于注重汽车的品牌和整体价值。让宝马、奔驰等高档车倍感无奈的就是国产化率与产品品质的矛盾,在消费者看来,仿佛国产化率越高,车辆的价格、性能和内在价值就越低。虽然很多国产化后的汽车的价格比国外还高,但是它们在消费者心中已经贬值了。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一款刚国产的新车上市的时候总是很受欢迎,因为这时车辆的国产化率不高,往往是进口件组装,与进口车一般无二。为了迎合消费者这种心理,生产厂家还经常借此故意地进行自我标榜,致使在国产化的道路上慢慢吞吞,最终失去了发展时机。
不仅消费者在盘算着购买进口车还是国产车谁更合算的问题,生产厂家也在权衡利弊。对于高档车来说,有时候国产化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符合规定的最低国产化率是40%,要达到这个数字,恐怕就等于在中国新建一个功能齐备的生产基地,成本非常大,对于不是靠以量取胜的高档车来说,一时难以承受。更重要的是,国产化的重新开发过程,生产材料的性能要求,技术力量的支撑,在国内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这些企业考虑的是尽快收回成本,实现盈利,打开市场,只顾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的打算。提高国产化率,降低汽车价格,扩大市场份额,这是对厂家以及对消费者两利的事情,但是一旦中国有了“办法”,马上放弃国产,转为进口,这就是国外汽车品牌到中国来的本质——多快好省地赚我们的钱。(本来我们还想奢望跟着学点东西呢)
与北京奔驰的消极懈怠相反的是,华晨宝马日前表示要提高国产化率,以此应对《办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觉得这才是长久之计。首先它给了中国消费者以信心,表明宝马是诚心诚意地要在中国发展,而不是故弄玄虚逗着我们玩。其次是宝马的这种做法既乖还有远见。在外面混,首要的一点是懂规矩,而且市场变化无常,竞争残酷,前面有奥迪遥遥领先,不向对手看齐,不加大国产化步伐,将来怎么在中国市场上立足?《办法》的出台对这些高档车品牌来说犹如逼上梁山,但上去了你就是好汉。因为国产化率越高,你的竞争优势就越大。而单凭进口,怎么也不可能占领中国市场,而且利润也是有限的。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