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波导造车的传言纷纷,更有消息宣称南汽高层已经确认:波导将成为新雅途的控股股东。据悉,南汽和波导目前还在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谈判,其中包括人员配备和车型开发等,不过新雅途方面拒绝透露双方的具体股比。 看来,怀有造车之梦的波导真要在造车这条路上走下去。
波导造车“一波三折”
2003年10月,波导受让无锡威孚、无锡水星58%股份,成为无锡车身公司的控股方,入主南汽无锡车身厂。当时双方约定:权限分开,南汽负责汽车生产,波导负责销售。南汽方面投产英格尔的改款车型新雅途为新公司开道。
2004年,汽车行业的“寒冬”让波导和南汽合作造车出师不利,不到一年时间,波导未等新雅途上市站稳脚跟就撤出了南汽无锡车身厂。
但是,波导的造车计划并未就此罢休。2005年4月,波导科技与香港晨兴集团合资成立发动机公司,随后波导在2005年上半年向国家发改委递交了一份轿车立项报告,但一直没有批下来,波导发动机也在此时“熄火”。“准生证”没能拿到手,波导只得转向“借壳造车”。2005年年底,波导收购了“横店集团神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进军汽车制造业的过渡。
现在,波导又要重新入主南汽,但此时的波导真有那么多资金来做这个“烧钱”的行当吗?
“预测不准”让波导巨亏
在汽车行业,波导是个“小人物”,但在手机业,波导却是国产手机业的“大款”,一句“手机中的战斗机”使波导成为国人非常喜欢的品牌。但是,缺乏核心技术的粗放发展使得国产手机业的辉煌非常短暂。销量下滑、库存和应收账款增加,手机业的利润被不断蚕食。从2004年开始,业绩滑坡已成为手机类上市公司的群体特征。2004年,波导科技的上市公司波导股份净利润比上年下降15.33%。
2006年4月18日,波导股份(600130)披露了2005年年报:净利润为-4.71亿元。波导股份出现巨额亏损,亏损额超过公司2003年与2004年净利润之和。
针对巨额亏损,波导提出了几点理由,其中有四点涉及到手机行业的整体外部环境。诸如:新增用户增速降低,国外品牌加强攻势,“黑手机”冲击以及产能过剩等。
波导还提到了公司自身的问题:新品推出慢,自建销售渠道投入大、产出低等。波导方面表示,在2005年初制定产品规划时未能对手机市场进行准确预测,没有抓住手机市场消费热点(如MP3手机等),导致新产品推出较慢,而市场消费热点的迅速转换直接导致旧机型销售价格下跌,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甚至亏本销售。公司在年初制定产品计划时对市场的估计也过于乐观,采购量过大一度造成了较大的库存压力。
在这样巨亏的情况下,波导拿什么来造车?
波导造车何以为继
3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明确指出钢铁、汽车等行业产能已经出现了明显过剩,在企业组织结构、行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上的不合理问题也较严重。该通知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措施,如切实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
调整措施的描述文字有多处提到汽车,不难看出相关政府部门对汽车行业结构调整的决心。在被定性为过剩产业后,2004年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可能进行部分调整。其中,收购汽车企业的行为可能不被保护,更不会新批整车生产企业。因此,波导进军汽车业的时机算是“生不逢时”。
另外,不同于手机行业,汽车制造技术含量非常高,就是营销方式也与手机行业有很大不同。虽然有过短暂的汽车行业“履历”,但对汽车行业还是基本不通的波导又凭什么在汽车行业分得一杯羹?
更重要的是,汽车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波导的手机业务出现巨亏,其进军汽车业的资金从何而来。虽然有分析称,波导从事汽车业务也是无奈之举,是为波导寻求品牌退路,但汽车是一个需要不断追加投资的行业,已处于巨亏的波导如果后期的资金不能跟进,其损失可能会更大。
记者感言
创新才能自救
也许是为自己的品牌寻求退路,也许是迫于手机行业利润趋薄的压力,也许是由于汽车行业仍是一个需要“准生证”的诱人行业。总之,像波导这样想吃汽车这碗饭的大有“人”在。
但现实情况是,汽车行业已经不再是暴利行业,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也已低于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就是汽车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绝不弱于手机行业。在并非无利可图的手机行业,波导还因为外部生存环境、核心技术的缺位和创新战略严重不足而发生巨亏,更何况一个技术更复杂、需要不断创新的汽车行业,要想在其中站住脚,更是难上加难。
企业为了降低风险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无可厚非,但多元化战略是一把双刃剑,必将对主业形成冲击,更何况主业做得并不优秀的企业。尤其像波导这样,在发生巨亏之后,还敢拿钱来做烧钱的汽车,不能不佩服波导的勇气。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切实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才应是企业的根本选择。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