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东风汽车公司的发源地十堰举行了东风天龙大力神重卡的发布,其间,东风有限汽车公司高层接受了来自全国媒体的联合采访。
“交通世界周刊”记者:武当山是中国最有名的道教的地方,我们武当剑也是世界闻名,我看到东风商用汽车杂志,把这次活动比喻成一次亮剑。 我相信这次亮剑一定能够成功,但是我们质优必然价优,我想请问一下东风天龙他上市以后价格会怎样,如果价格偏高,在市场销售量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还有,我想请问一下东风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有没有跟以往的模式有没有不同?
黄刚:我们新一代的重卡东风天龙和大力神是11个系列51个车型,对每一个具体的车型会有不同的定价。我们不好说具体每一个车型的价格,总体的情况我们全系列的产品大概是在20万到40万区间。每一个车型的定价都是经过对市场的分析以后,依据市场客户的需求来确定的。
人民日报网记者:这次发布会有一个广告“融汇全球科技,成就天龙重卡”请问东风天龙在自主创新方面有哪几点?
侯宇明:这个广告主要强调了自主。大家知道东风有限在商用车发展方面历来坚持自主开发,并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我们是一个开放的走向国际化的公司。在天龙整个开发过程中间,继承创新占了主要的部分。在细节方面有一些新的东西,比如有超宽的卧铺,还有继承集成式的双基控制。集成使它本身和D310发动机在车上整体的应用更是一种软件应用上的创新。这不是局限在某一两个零件。我们主要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作一些新的东西,在天龙车系里面大概有19项技术已经向国家申报了专利技术。
新华社记者:天龙重卡的投放,是 23计划的一个重要步骤,她对23计划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什么呢地方?刚才谈到商用车要做到“全球第三”,是什么概念?
中村克己:2的3次方是我们最重要的计划,东风天龙是我们商用车中最大的一个车型。新的天龙要进入的是一个重卡的市场,300马力以上的。这个市场现在有一个急剧扩大的趋势,这个我们在三年前就预测到的市场。2的3次方计划当中提到销量要扩大两倍,利润也要进一步提升,同时日产、东风要互相学习。从03年到07年这段时间,我们要为打造成为国际竞争力企业打好基础。我们现在终于开发出了有很多应对用户需要的非常重要的技术的产品,下一步就要看我们的销售了。把销售搞上去,我们的销量、利润才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对销量我也是给予很高的期待的。作为东风有限来讲,从销量上说,我们有信心进入国际前三。但是,我们讲“国际前三”是一个更高水平上的一个长远目标。我们这次发布的天龙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产品,有信心进一步参与市场的竞争。从另外意义上讲,我们这次不但把产品开发出来了,而且我们通过开发的过程,掌握了这种高水平开发新技术产品的能力。因此东风天龙的发布对我们是一次非常非常重要的活动。
“商用汽车新闻”记者:天龙在2002年已经推出了,但在15吨的重卡市场卖得不是很好,这次的天龙是不是借鉴日产柴和雷诺的技术的新产品?这款新产品与当前斯太尔系列的重卡产品相比,最大的区别在那里?新天龙打算今年销售多少?未来新天龙在整个东风商用车里面所占的比重是多少?
顾建民:我们今天发布的东风新一代重卡和我们2002年推出的重卡,是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当时推出的天龙,实际上只是个名称。我们今天推出的东风天龙和大力神,是我们东风商用车东风品牌下的两个子品牌。我们今天推出的这个天龙与其他企业的重型车是有不同的。首先我们的产品,是自主研发,就是吸收消化了国际上的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出来的产品。这个过程我们黄刚副总经理在今天上午的发布会上都已经向大家作了解说,我就不再重复。关于东风天龙的销量,可能我们大家都有一个习惯,一个企业在投放一个新产品时,大家都对这个产品寄予很大的销售期望。但是,我们对天龙的销售不追求短期的销量,我们更看重如何实现对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如何来确保我们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目标。因此,东风天龙今天发布后,市场营销总部将严格按照新品的投放流程,即产品的试销、试用、小批量销售、大批量销售这样一个流程来向市场投放产品。今年我们重要的工作是放在培养客户,建立好客户关、作好服务准备、加强市场开拓等上面。我们预计明年经过努力,东风天龙的销量能占到我们商用车公司总销量的20%这样一个目标。我们坚信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
商用汽车周刊记者:如何把新天龙得售后服务落到实处,包括配件网络的供应,怎样适应客户的需求?
顾建民:根据严格的新品投放流程,我们首先对客户目标市场进行了精心选择和定位,客户市场定位在大型的专业物流公司为主。我们对营销服务网络进行了精选,从中挑选了112家经销商,560家服务站来开展东风天龙的销售和服务工作。目前我们已经举办了29个培训班,对我们网络成员的培训已经达到2000人次。为了确保东风天龙的售后服务工作,我们建立了三级配备用网,我们在武汉建立了一个备件配送中心,同时在全国各地建了55个分中心,同时我们所有开展服务和经销服务的网络都备有一定的备件,我们承诺备件在48小时内可以运送到各个有需要的厂。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我昨天参观了发动机厂,看了一个是我们东风自己生产的发动机,现在还不知道什么名字,另外还有一个就是雷诺进口的发动机。如果是我们自己生产的话大概节省多少费用。我也了解到发动机是一万台的产量。我现在不太清楚天龙和大力神的一年产量是多少?如果超过的这个产量,发动机从哪里来?
童东城:关于进口的原装发动机和二次开发的发动机的成本问题,实际上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外买的价格和我们自己的成本。国际上这种发动机价格是比较昂贵的。至于我们买他的价格是多少,非常抱歉我不能跟您说。但是我的成本是可以跟你说的。它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达成的时候,我的成本将是在1万车辆条件下占我整车的20%多一点。也就是说在8万到9万左右。当我的产能要达到1.5万或者2万的时候,我将以每台1万的成本往下降,直至降到我们的期望成本7万以内。关于东风天龙系列配置发动机问题,我们按照低成本,有380马力到420马力,这个区间我们是一个全系列的。同时我们也采用了一部分自己合资公司的康明斯发动机,它的功率覆盖到320马力到370马力。我们也采用一部分社会的资源,就是我们在现场所看到的玉柴的6M机。这三种发动机配置不同的品种。因为我们两大系列到今年年底的时候将有51款车要投放。去年是38款。
商用车新闻周刊记者:我们通过这两天的参观采访,对东风合资改制这三年来的变化确实亲眼目睹并感受到了。通过一些管理手段的改变,对整个产品开发、生产还有销售都做了一些控制。天龙这个新产品有一些自己的优势,请问它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另外,这个新产品上市要有一个市场导入期,这个市场渠道是不是要进行一些新的建设改变?整个经销渠道是不是跟以前销售渠道不同?市场导入有哪些措施?
童东城:东风天龙的技术优势,昨天你们在襄樊试乘试驾、参观工厂和今天黄刚先生的两次发布讲解当中应该有所反映。就技术本身而言,我认为已经不是我们要跨越的主要障碍。而在于如何去实施这种技术。QCT是什么,就是质量、成本、速度。这三个问题反映在我们东风天龙上,我们共同设定的目标是必须全部同步现这个目标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我认为这是我东风的核心竞争力。我可以把这个告诉我们的同行,但恐怕实施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而恰恰这一点是我们东风公司的优势所在。我们期待06年是我们市场的一个导入期,重点是对市场的推广,同时也是我们一个客户培养期。我们商品战略定位在大客户、物流的集散中心,作为工程用车和其他专用车辆,我们所设定的用户也是相对固化的。这部分用户群对我们来说,就不同于我们过去的增长。基本上我们70%是采取订单政策。这块将按照我们今年整个开发和市场导入的流程来进行组织。
经济日报记者:今天上午活动的时候雷诺的总裁强调说,他们希望和东风有限商用车合作。最近沃尔沃又收购了日产柴的股权,您作为东风有限副总裁,对将来合作的前景和希望有什么说法?
童东城:第一,我非常关注沃尔沃在今年的三月份购买日产柴股份的消息。我们同日产柴有20多年的合作历史,我们的合资公司东风杭州日产柴也有10多年的历史。因此我很关注这件事情是有原因的。这次来访的日产柴的总裁也向我们通报了他们收购日产柴股份的事情,我感到非常高兴。第二点,沃尔沃表达了对东风有限商用车的这种合作的意向,我也注意到了最近的有关报道。我想就这个问题表明一下我们的态度。中国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合资的成果,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那么,只要在双赢的条件下,我们不排除和任何一家有实力的公司合作的可能。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我们知道2003年的时候,雷诺卡车和你们签了一个合同,准备在柳州生产雷诺品牌的卡车。这次东风天龙用雷诺的发动机技术,这和柳汽有一个什么样的竞争态势?
童东城:任何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所属的品牌和内部竞争已经是一种常规现象,比如神龙公司底下有标致品牌、雪铁龙品牌。这意味着在同一平台下的不同品牌的生产和市场销售行为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新闻资料显示,东风天龙的发布是东风和Nissan双品牌战略的重要一步。我想问一下中村克己先生,您认为目前在市场销售中东风品牌属于什么样的排位,你希望
她将来是什么位置?东风和日产柴联合开发东风天龙驾驶室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双方使用的一个意向,请问我们为东风日产柴提供的可能性或者时间的限定?
中村克己:双品牌战略就是商用车是东风的品牌,乘用车是日产的品牌。东风商用车品牌是我们两个轮当中的一个非常大的轮。我们公司是中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乘用车和商用车全系列产品的合资企业,我们会把“东风”品牌和“Nissan”品牌分别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以D310命名的这个驾驶室,是和日产柴联合开发的新一代东风重卡的驾驶室。产权归我东风有限所有。由于我们和日产柴在中国有一个合作公司杭州东风日产柴,我们彼此都有意将这个驾驶室移到我们日产柴的合作公司中去。同时日产柴也确实向我们表达过,这个共同开发的驾驶室产权东风所有。因此东风天龙是作为一个商品并且作为我们拥有的技术来进行输出而不是简单的归他。同时,日产柴海外也有这样一个想法,想输入东风的技术。
(责任编辑:陈映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