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汽车行业产量为444万辆,比2002年增长了36.6%;销售总量为439万辆,产销率达98.87%。轿车市场的火爆继续成为汽车行业的主要推动力。 2003年中国轿车生产201.89万辆,销售197.16万辆,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83.25%和75.28%。目前中国汽车产量已经超过法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
汽车产销量的同步快速增长,使中国汽车市场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之一,这不仅吸引了各大汽车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增资设厂,也吸引了国内其他行业的龙头企业携巨资进入汽车行业。然而,综观国内汽车市场,分析一下消费者、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以及媒体的行为,就不难发现,在快速增长的汽车市场背后,中国汽车市场仍然是一个非理性的消费市场,并受到种种非理性的消费引导。
中国汽车市场消费的非理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其一,忽略了汽车的本质是一个交通运输工具,而把诸如身份、地位和财富等等赋予到了汽车身上。
其二,消费者在购车时,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是盲目地求“大”,求“新”,求“全”。不管汽车性能如何,只要尺寸大就好;不管质量是否稳定,争先去当厂家的免费质量检测员和试车员,只要新就好;不管各种汽车配置是否真的需要,也不管匹配是否合理,只要全就好。正所谓只买大的、新的、全的,而不买对的。
其三,盲目追涨,面对经销商的加价销售行为,不是理性地去抵制,而是义无返顾地去追涨,在被经销商狠狠地宰了一刀的同时,还在自得其乐地炫耀自己如何通过被宰而迅速提车的能耐。2003年的加价销售,与盲目追涨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四,不根据自己的购买力和实际需要,盲目地拔高消费,在购买汽车时,追求所谓的一步到位,忽略了高昂的养车费用,其结果是刚上市几个月的新车就出现在二手车市场。
其五,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汽车消费者的汽车知识贫乏,汽车文化在中国还是新的事物,消费者缺乏基本的汽车消费常识,而这是造成汽车消费非理性的根源。
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还有很多。然而,面对诸多非理性行为,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以及许多媒体,不仅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却在很多方面在误导国内市场,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与发达国家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不同,很多城市限制小排量汽车的行驶范围,而不是通过税收来限制大排量豪华轿车的消费;为了所谓的城市形象,对出租车等特殊用途车辆提出严格的排量限制和车型限制;不考虑道路使用率和能源消耗量,施行收费统一的养路费政策;汽车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车托”记者或编辑;汽车媒体热衷于写专业试车报告和车型介绍,而不是普及基本的汽车消费知识。更为关键的是,所谓的专业试车报告和车型介绍,只有优点,没有缺点,更有甚者把缺点说成优点,结果使许多消费者在按照这些所谓的专业媒体的推荐购车后,大呼上当受骗,等等。这些错误的引导,对汽车市场的非理性消费更是推波助澜。
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加快了中国老百姓圆汽车梦的步伐。让每个汽车消费者都能圆一个汽车美梦,除了消费者提高自己的汽车知识和消费鉴别水平之外,更需要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以及汽车媒体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才能确保每个汽车参与者的长久利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 徐向阳 博士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