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景
环保局副局长响应每月少开一天车
79家车友会和汽车俱乐部以及民间环保组织、高校环保社团、新闻媒体共112家单位15日向广大有车族发出倡议:为首都多一个蓝天,我们每月少开一天车。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作为官方代表首个响应,当场表示徒步6公里上班。
直 评
“副局长步行上班”不只有利于环保
笔者注意到,在上述“副局长步行上班”的新闻中,“环保”始终是报道的关键词,如杜副局长认为:“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倡导了“绿色出行方式”,“可以切实减少机动车污染”等等。无疑,环保局副局长带头“绿色出行”对大家重视环保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值得期待。不过,我倒觉得,“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的意义,至少对于政府官员而言,似乎不应止于“环保”二字,在减少公车出行在降低行政成本、节省公共支出方面的意义同样值得关注。
所以想起这一点,是因看到杜副局长与记者间的这样一段对话——记者:“你以前走路上过班吗?”杜:“说实话,没有走过。没当副局长时也是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上班。”从中不难看出,杜副局长上下班出行方式的变化不仅与环保有关,而且与其政府官员、行政级别身份下的职务消费——即与公车消费有关。
缘此,不能不让人想起关于北京机动车的一则数据,据2003年10月《新闻周刊》披露,除出租车外,在北京市的行驶车辆中,公车与私车的比例是4∶1,占机动车总量36%的公车却占用了道路资源的80%,这意味着,公车动态的使用率远远高于私车。显然,这样的公车使用状况不仅会产生大量的环保问题,更折射了公共资金在公车使用上的巨大消耗。关于这一点,一个广为人们引用的数字是,全国公车400万辆,一年开支400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以上。
那么,我们对于“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的倡导,除能激励人们的环保意识外,也要重视其财政资金节省方面的价值,尤其在当前公车改革进程相当迟滞的背景下,更是如此。而基于这种理解,我们是否也有必要发出这样的倡导:为了减少行政浪费、为了廉政,在公车数量难以根本遏制的前提下,官员们是否也能“少开(坐)一天车”?
摘编自《大河报》5月17日 文/张贵峰
辨 析
副局长作秀一说从何而来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响应“每月少开一天车”的倡议,步行6公里上班,引来许多质疑。核心的意见是说杜少中作秀。
作秀,就是摆姿态,装样子,搞形式,不真诚。按照质疑论者的意思,如果副局长杜少中不去响应倡议,那么什么问题都没有;反倒是响应倡议,成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官员出来响应倡议,社会舆论又会怎么说呢,一定会说:看,响应倡议的都是普通公民,官员连一个站出来的都没有。
肯定会有人说,哪怕作秀呢,杜少中这样做,也有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节约办公费用等等好处,让这样的作秀更多些、更经常些才好。但我想说,杜少中到底是不是在作秀,要看他步行上班一天是否真的出于爱护环境。杜少中的行为,到底是否出于爱护环境,即使没有人能够完全肯定,至少没有谁有证据可以否定。而且除了这一件事,没有人得到杜少中更多的信息,以资判断他这次行为是否符合其“一贯表现”。
如果说杜少中只是步行了一天,不能坚持长久,所以就是作秀,那么杜少中宣布今后会每月都步行一天,这算不算长久?好,这还不算长久,只有每天坚持步行上班,这才算持之以恒,才不算作秀。我想,按这种“真诚”鉴别法,这世界上就没几个人敢“真诚”了,这不是在衡量人的行为,而是在要求人成为道德齐天的鬼怪。
按照同样的逻辑,你可以说捐过一次款的人是在作秀,因为他没有捐更多的次数;你还可以说任何一个捐助别人的人是在作秀,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的房产也捐出来。你还可以说“每月少开一次车”的倡议也是作秀,应该倡议“天天不开车”才行。
其实,杜少中步行上班,不过是响应“少开一天车”的倡议。最好的状态就是把杜少中作为一个普通的倡议响应者。人们对普通的倡议响应者不会去一一求证他真诚不真诚,人们甚至会认为一个普通人响应某项倡议是出乎真诚。
这个时代,作秀乃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我怀疑它的多发程度,都已经让人要怀疑是否还有什么事情不是作秀了。
作秀与“作秀认识论”是这样相互强化的。社会上充斥着谎言、欺骗、弄虚作假、言不由衷和行为表演,它不仅使人们对这些事情变得越来越习惯,而且导致人们越来越怀疑人做出某种行为的真诚度。如果说作秀扭曲着人们的行为,“作秀认识论”则是这种扭曲行为必然带来的意识上的扭曲。这两种扭曲相互强化,使社会上真诚变得越来越稀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5月25日 文/刘洪波
(责任编辑:赵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