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国乘用车联系会的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国内轿车销售总量为1190397辆,同比增长56.6%,MPV销量为55841辆,同比增长了50.8%,SUV的销量为81699辆,同比增长了55.8%,其他乘用车销量为470156辆。 在出口方面,1至4月共出口乘用车8157辆,同比增长119.3%。
看着这大部分50%以上的高增长,难怪会有人高喊“井喷来了”。
油价,爱怎么涨就怎么涨
5月24日,继3月份调整油价之后,国内油价再次攀升。发改委宣布,自5月24日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分别每吨提高500元。由此,北京市的汽、柴油批发零售价格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涨幅,90号汽油由4.36元/升调至4.76元/升,涨了0.4元,93号汽油由4.65元/升调至5.09元/升,涨了0.44元。其中,涨幅最高的是35号柴油,由5.02元/升调至5.55元/升,涨了0.53元。
这次涨价,依然是为解决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的矛盾,理顺成品油价格关系,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对于这样一个被重复了千万次的理由,消费者已经有点麻木了。反正说什么这个油价也得涨,那你就爱怎么涨就怎么涨吧!也许正因为这样,至少到目前为止,不少人所担心负面影响并没有出现,油价上涨并没有对国内的汽车销售产生什么影响。从统计中看,除了经济型轿车的主力热销外,不少2.5升以上的大排量车也成了市场的“宠儿”。
显然,对于要买车的人来说,油价也只是一个参考因素,毕竟“只有养的起车的人才会买车”。至于由油价上涨所引起的成本增加,想必所有买车的人早就有心理准备了。
新车、价格战引发“井喷”
自今年以来,国内就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价格战,而且大部分都是由厂家来主导的。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北京奔驰和奇瑞等厂商都纷纷举起了降价的大旗,对旗下的全系产品或个别品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大幅降价。这场大降价,终于满足了不少持币待购,从去年就开始等待降价的消费者。对于他们来说,在手里攥了近一年车钱,自然要在这个他们盼望已久的时候“脱手”。
当然,今年以来的降价幅度并不是毛毛雨,也不是“偷工减料”后的虚降。与之相反,很多降价是建立在增配的基础上的。
此外,除了降价,今年前4个月新车大面积蜂拥上市,思域、凯旋、雅绅特、骏捷、马自达3、凯美瑞等近30款新车或改款车纷纷亮相,而且这些车覆盖了从小型车到中高级车的区间。这些新车不仅丰富了市场的产品链,而且也重新定义了国内汽车市场的价格体系。这样一来,消费者在拥有更多选择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合理的价格。
那么,对于持币已久的消费者来说,这样的诱惑自然是无法抗拒的。
此“井喷”非彼“井喷”
说起“井喷”,相信大家还对2003年的那次记忆犹新,疯狂的消费者、疯狂的车市……一切只能用“疯狂”来形容。但今年,如果说“井喷”已初具成形的话,那么此“井喷”非彼“井喷”。
目前,国内市场在经过“井喷”、“寒冬”和调整期后,市场较之以往已经更加成熟,消费者也更加理性。现在,消费者在选择购车时,已不再是盲目跟风,而是会根据自身情况有更实际的选择。而且,与上次“井喷”时相比,当时私人用车刚刚兴起,大部分消费者都是第一次购买汽车。但现在,很多消费者属于二次购车,在经过对第一辆车的使用后,他们已经对自己再次要购买的车有了一个更成熟的认识。
此外,国内的相关汽车政策也越来越健全。限小解禁、新消费税的调整和汽车保险等方面的不断完善,也给了汽车市场一个更加健全的销售氛围。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饶达认为,除了小排量解禁、消费税调整等政策层面的偶然性因素,一些企业降价和众多新车型的上市也对车市火爆起了推动作用。目前来看,频出新车型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提升销量的主要原因。
而且,随着自主品牌的越来越壮大,国内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比如中华骏捷自上市以来两万多辆的订单就足以说明。自主正成为国内汽车市场的一大亮点,而这在几年前还是不可能的。
相较于几年前,国内的汽车品牌更加丰富,产能也更加庞大。除了满足越来越庞大的消费群体之外,如何解决日益增长的库存,也是各厂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市场营销的各种“法宝”便一一显出,频繁的市场供求必然会造就今天的“井喷”。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