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降价的事情已经被人说烂了,我现在见人写担忧汽车降价的文章就想呕吐,因为这些文章说的是一些纯粹不过脑子的话,或者过了脑子,但却是一个脑神经时常短路的脑子。
这里我要坦白一件事情,1997年的冬天,我写了一篇关于降价的稿子。 那时,一个商业机构请我去写一篇理论文章,主题很简单:降价不好。除了降价不好这个主题外,怎么写都由我,最好是一个短文能够说明白,易于传播。当时,零售商降价不叫降价,叫打折。打折潮起的时候,零售商都很惨,最惨的是郑州亚细亚,这个辉煌一时的中原最大的零售商破产了。据中国官方披露,从1996年起,中国商品价格进入负增长,因此,也就告别了中国漫长的短缺经济时代,市场由长期的卖方市场正式转入买方市场。这情形,也相等于新世纪的汽车市场,一旦进入买方市场,商品的降价打折潮即开始。
说心里话,买东西的人,谁个不喜欢降价呢?要写一篇降价不好的文章,又不至于引起公众反感,这是有些难度。当时我是晚上两点到达的,主人拉我去猛喝了一顿酒之后,我就半醉着构思,二天就要开新闻发布会,稿子要抛出去,要有定时炸弹的效果。当然,稿酬也是丰厚的。我就想到,人在商品世界,据有双重身份,一是消费者,另一是制造者。在商品降价打折的时候,作为消费者,降价打折幅度越大,他的获益就越大。但是,作为制造者来说,正好相反,降价打折的幅度越大,他的获益就越小,当价格击破成本线时,他就会遭受重大伤害,从降低奖金、降低工资到失业。所以,当制造者在消费降价打折商品时,他的劳动价格也同时贬值。
这篇文章以及商业机构另外一篇报道性综述,出来后,《人民政协报》登了头版一个整版。后来,风起云涌的批价格战的文章遍布中国各大小媒体,包括现在还有反对汽车降价的文章,但这跟我没有必然关系。拿到一个字10块钱的稿酬之后,我就金盆洗手了。
汽车为什么要降价?价格战的基础是什么?很简单,是量产。卖方市场时期,因为商品短缺,所以价格由商品制造者或销售者的意志而定,如果是非日常必然品,价格定在一个小众购买力的高度,转到买方市场时,这里的利润空间就被大幅压缩,降价成为竞争的锋利武器。为何降价的就是量产和规模效应?很简单,从研发、固定资产、营销网络和人员工资几大块的投入,如果是1亿元,造了1辆车,这车的最低成本就是1亿元;造了10辆车,每车成本下降到1千万元;造了100辆车,每车成本下降到100万元,以此类推,产量越大,单车成本越低,以后只剩下固定资产折旧、人员工资、材料和营销几项硬成本,这几项成本也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而降低。所以说,能够降价,并且一直在降价的汽车企业,就是好企业。
有此一说:降价就是降质,就是亏本。这事情都会有的,在动态的竞争的中,什么事情都会出现。但是,如果一直维持降质和亏本,这企业肯定死。关于降质这一块,具体的评定应该拿出数据,比如中国以前产的汽车,老粗又笨重,后来造得精致而轻巧,并且在技术与安全指标上没有问题,那肯定是提升了设计水平和材料的质量,或者改进了工艺。较早发动机的缸体铸成后,要搁在旷野日晒雨淋一年消除内应力,现在的铝体发动机缸体处理内应力就简单得多。因此,这不是降质。亏本这事情则没有什么好说的,是企业都会亏本,最简单了,企业年初都亏本,因为投入了,还没有产出。当然,有的企业是当年投入,当年赢利,有的是一年投入,三年赢利,有的是战略性亏本。总之,没有企业选择长久性亏本,除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汽车企业。
能够持续降价,最低的反应,也是其产量不断递增。按降价比最大的汽车企业考察,是经济型轿车的制造企业,夏利、奇瑞QQ、吉利自由舰都降得厉害,考核其产量,则都是月销售过万辆。因此,你也可能发现,这些产品在降价过程中,或者还在增加配置,提升技术水平。降价,在这里也就是竞争力的表现,降不降得起,是产量和管理水平上不上得去的反映。当然,这样的竞争,是在某一个级别的车同级之间的角逐,坊间总是将中级车与低级车,以至将高级车与低级车划到一块比,这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本没有可比性。是一种比较弱智的表现。
有争最便宜的,就有争最贵的。前面说了能够降价是一种水平,然而,同样如此,涨价也是一种水平,涨价也是一种竞争力。为什么?有降就有涨,但涨价竞争力往往产生在高级车之间,比如一个车商造一辆100万元的车,另一车商造一辆110万元的车,而且这车的价格一直在上涨,那么,有市场的领涨者,他就是得天下者。你有市场,而且价格能保持在第一的位置,因此从价格上考核,你就是最昂贵的汽车的制造者,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最高级的汽车商。所以,奔驰、宝马一类的豪车,它们的涨价,往往是正面的,有能力的涨价者,证明它有理由让公众认同它的高级程度。它与经济型轿车相反,维持小量生产,保持巨额暴利,像类似书法艺术品一样,它是另一个考核体系。如果是一个全系列的汽车制造企业,他的经济型轿车在降价,高级车在涨价,中级车保持在比较稳定的价位,这个汽车企业就是健康的。
当然,中国进入工业时代比较晚,尤进入汽车时代比较晚,很多记者对于动态的价格波动不适应,往往在市场的价格波动时惊惊咋咋,不可避免,可以原谅。至于商人喊赔本,那是一种职业性习惯,就像公务员常说,下辈子打死我也不做官了,这也是职业性习惯,不必太在意的。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