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成品油价格再次上涨,幅度为历次之最。对于涨价的理由,有关部门解释为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仍未接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接轨,应该是处在同等或者相似条件下,才能谈得上接轨。反观国内石油行业,与美国、欧洲等地区都有相当大的差别。 实际上,中国石油市场处于寡头垄断的格局,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在石油的开采、炼制、进口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均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只谈油价与国际接轨,却不考虑市场的开放程度,是非常不恰当的。
对于中国石油行业来说,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种办法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性制度,同时辅以政府的适当管制和战略储备,这也是很多专家学者积极倡导的道路,但从现阶段情况来看,这种办法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另一种办法就是保持目前石油行业的寡头格局,但需要中石油和中石化厘清自身的角色定位。
为什么这么说?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角色定位一直比较含糊。一方面,两大巨头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支柱企业,拿到远远超出国外一般石油企业的优越条件。以资源费为例,在大多数国家,资源所有者都会向石油公司收取矿区使用费,例如美国石油企业向政府缴纳的矿区使用费在每吨70美元以上,但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巨头向国家缴纳的资源费仅为每吨30元人民币左右,仅这一项,就比国外石油公司的成本低出许多。而从今年3月开始收取的石油特别收益金则因起征点较高,征收幅度不大,被业界认为对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成本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中石油和中石化又以企业身份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从2005年到现在,油价频频上涨是最好的证据。两大巨头通过提高油价,将国际油价飚升带来的压力全盘转嫁给石油链条的终端,也就是各大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因此国际油价的飙升给两大石油集团带来的不仅是成本上升,还有利润滚滚。中石油2003年的净利润达696 亿元,2004年高达1029亿元;中石化也在2003年盈利190亿元,2004年又一跃而为322亿元。中国石油2005年度更以1333.6亿元净利润超越丰田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这也刷新了其上市以来的盈利记录。
更让消费者感到反感的是,尽管随着近两年油价上涨,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经无人不知,被戏称为“涨价就是最好的广告”,但中石油和中石化每年仍都投入巨资做形象广告。央视、地方电视台、报纸杂志、户外路牌等都随处可见两家厂商的广告,中石化还赞助了F1在中国的首次比赛,两大巨头又都先后成为奥运合作伙伴,这其中的投入恐怕要以亿元为单位来计算了。
“这两家企业不但垄断,拿着国家给的优惠条件,还不停涨价,又大做广告,能不让消费者反感吗?作为垄断企业,他们还有必要做那么多广告吗?消费者抵触情绪这么大,就算做那么多形象广告,又有什么用呢?”一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发出这样的感慨。
对于中石油和中石化来说,且别忙着涨价和做广告,应该先弄清楚自身的定位。作为国家战略产业的支柱企业,而且处在垄断地位,手握诸多优惠条件,中石油和中石化应该对国家、对公众负有责任,而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益。
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消费者是这两家企业应该做的事。对于国际油价出现上涨的情况,中石油和中石化应该承担起这样的义务:分担油价上涨带来的负担,减轻公众和各行各业承受的巨大经济压力。
以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利润情况来看,两家企业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哪怕是能省下一点广告费,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老百姓会从中得到实惠,中石油和中石化也尽到应尽的义务,同时也不用担心自身形象的问题了。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