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原油价格每桶真的突破100美元;假如有一天国内汽油价格每升突破10元,那么,经济发展会受什么影响?普通百姓的生活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一假设非凭空而来,这一天也许并不遥远。
第四次石油危机到来
“如果某个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原油供应中断,保守地估计油价会升至每桶105美元。 ”5月27日,高盛公司著名石油分析师阿尔琼·穆尔蒂在科威特国民银行举行的能源研讨会上再度警告说。去年3月,高盛方面就曾预测油价可能在某一时段达到每桶105美元。
6月5日,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警告美国说,若美对伊动武,伊朗将封锁霍尔穆兹海峡阻断中东石油出口。
美国国务卿赖斯随后回应,美国并不担心伊朗的这种威胁,因为伊朗自身80%的预算源于石油出口收入。赖斯并未对伊朗是否具备封锁能力发表评论,但再度提醒伊朗核问题不可能无限期拖延下去。
产能挖掘乏力、炼油能力不足、经济增长导致需求增加、自然灾害频发、投机炒作再加上伊朗核危机等综合因素作用下,油价步步上涨,今年4月21日,纽约轻质原油创下6月期货每桶75.17美元的最高记录,是2002年8月油价的近3倍。目前,油价仍在70美元的高位浮动,且增长预期仍然强烈。
国家发改委明确表态,目前已步入高油价时代,甚至有专家认为,不仅仅是步入高油价时代,实际上第四次石油危机已经到来。伊朗核危机若不能以谈判方式解决,第四次石油危机的负面影响,可能较前三次更为严重。
1990年,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油价从每桶14美元到突破40美元。“如今再想回到40美元以下,可能性很小,长远来看全球能源形势趋紧。”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有关专家表示,石油涨价的影响将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
油价影响全面渗透
5月20日,北京市出租车租价标准由1.60元/公里调整为2.00元/公里;5月24日,国家发改委再度将柴油、汽油每吨各上调500元,北京市90号、93号、97号和98号汽油分别涨至4.76元/升、5.09元/升、5.52元/升和6.02元/升,而实行了燃油附加费的海南省,97号汽油已达6.80元/升。
“谁知道呢,涨到8元/升也说不定。虽然出租车价格上调了,但我们压力仍然很大,现在打车人比以前明显少了,要再涨怎么办?”具有北京渔阳联合出租车公司韩美丽这样想法的司机不在少数。
“实在是太高了,再涨就要卖车了。”私车业主们也纷纷抱怨。
据人民网最新调查,对5月24日的油价调整幅度,认为“过高,难以承受”的占71.4%;对北京出租车价格调整,认为“全由百姓承担,不合理”的占61.1%。
交通运输部门的反应是第一时间的直接反应,而对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可能有半年至一年的滞后期。
世界银行分析认为,国际原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桶并持续一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减少0.5个百分点,其中发展中国家会减少0.75个百分点。
据国际能源署IEA测算,如果每上涨10美元/桶并持续一年,将推动我国CPI上升0.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油价上涨将导致通胀压力加大;而对普通百姓而言,衣、食、住、行、游、娱、购等都将受到影响;对生产而言,将导致直接、间接等各类成本上升,航运交通、机械制造、建筑、冶金包括粮棉生产等各行各业都将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冲击;普通民众的“实际工资”也可能因此而下降……
JP摩根能源研究部负责人日前指出,全球低成本原油正越采越少,原油生产的边际成本在不断增加。与此相对应的消息是,全球航空业亏损加剧;交通运输业欲提价;全球经济增长可能放缓……
直接影响汽车消费及生产
以汽车行业为例,高油价对国内汽车业的消费结构及生产结构已产生直接影响。
消费税调整、限小政策解禁及燃油价格上涨,综合因素影响下,小排量车的销量呈不断上升的势头。2005年,小于1.6升排量的轿车销量占轿车总销量的70%;而小于1.0升的微车销售增幅则高达75.7%。2006年1-4月份,1.0升<排量≤1.6升的轿车消费同比增长100.7%。此外,1.0升<排量≤1.3升的用户向排量≤1.0升微轿转移;排量≥2.0升的中高档轿车用户向1.3升<排量<2.0升的中档轿车尤其是1.6升车型转移,这两大趋势进入2006年以来更为明显。
记者从北方汽车交易市场了解到,2006年5月,销售排前五名的品牌是哈飞、夏利、捷达、菲亚特和长安;而北亚车市前五名最新排名是捷达、福美来、夏利、奇瑞、哈飞。排名靠前,与其小排量车的市场表现突出有直接相关。
另一方面,SUV特别是低端SUV的销量却直线下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受油价影响,消费者购买转向。
自2004年年末以来,SUV市场一直在下挫。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2006年1-4月份,全国轿车产销124.65万辆和120.63万辆,而SUV产销量为7.65万辆和8.10万辆,虽然较2005年的严重下滑有所反弹,但占轿车产总销量的比重却仅为6.1%和6.7%。
今年5月底,记者在浙江吉奥汽车采访时了解到,其二期工程产能安排中,微车占15万辆,皮卡及SUV占10万辆,再加上其去年收购汉中汽车也是针对微车的举措看,说明吉奥已经开始向微车转型。
而一些产品单一的低端SUV企业则面临淘汰危局或已经被淘汰。
河北石家庄和保定是国内皮卡、SUV厂商最集中的地区,1999年,河北省内的相关汽车制造厂多达30余家,但至2005年,仅剩下十余个厂家及品牌,淘汰率在一半以上。
河北仅仅是个缩影,实际上,全国的SUV厂商都面临严峻考验。2005年7月1日开始执行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2006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汽车消费税、2007年7月1日将实施的国Ⅲ排放标准(北京2005年12月末开始实施),都对质量重、油耗高的SUV形成直接打压;另一方面,同质化竞争、恶性价格战,也对低端SUV厂商造成了直接伤害。长城、中兴等规模较大的厂商纷纷寻找海外市场;而一些较小的企业则寻求痛苦转型;规模小、效益差、产品单一的则难逃被兼并、淘汰的命运。
江铃陆风、北京吉普、北汽福田、东南富利卡、石家庄双环等企业纷纷扩充自己的产品线,实际也是在择机转型或分散风险。
长远看对汽车业利弊参半
人民网调查显示,有79%的民众认为“油价还会继续上涨”。油价上涨的长远预期,除了影响汽车消费结构外,对汽车的生产制造乃至技术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有业内人士分析,油价高企首先将传导至生产环节。进一步提高效能、降低成本是摆在汽车厂商面前的第一道课题;信息化建设、精益化生产需求将更为迫切;而柔性制造技术(通过机器人编程,在同一个生产线上生产一种或多种系列汽车)也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
其次,大排量、高油耗的车型将进一步受到抑制,而体积更小、质量更轻、更节能环保、信息化及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车型研发将更受重视,推广速度也会加快。
再次,对汽车技术进步提出新要求。节能、环保方面如可变气缸排量、可变配气系统、可变废气回流(EGR)等发动机领域的可变技术将不断改进;柴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的研发有望进一步加速,柴油发动机技术也将日趋成熟;替代能源技术如燃气汽车、醇类汽车、氢能源汽车及太阳能汽车的开发利用也有望提速;底盘智能控制技术、安全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要求也将进一步提升。
四是高油价将改变竞争力量对比及汽车业格局,一批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汽车企业面临生存考验,兼并重组、股权变更或相互渗透等活动会加剧,汽车业洗牌会加快。
从短期看,油价高涨会给汽车业带来沉重压力;但从长远看,有可能利弊参半。
高油价“绑架”了谁?
油价上涨并非所有的行业都将为此埋单,与油品直接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从中获益匪浅,而对普通百姓而言,油价上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支出增加。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5月24日的调整已经是15个月来第8次提升油价,但中石油、中石化称成品油价格仍然倒挂,75%的民众认为“这是垄断巨头在找借口”。
按相关部委的说法,此次调价的直接动因是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国内炼厂环节吃紧,同时为了和国际油价接轨。
据中石化相关公告,“由于2005年境内成品油价格和原油价格倒挂,中央财政给予集团公司一次性补偿人民币100亿元。”2005年,中石油全年净利润达1333.6亿元,较上年增长28.4%;中海油为253.23亿元,增幅高达57%;中石化的净利润也达395.58亿元,增长22.6%。油企“哭穷”曾成为2005年的一道“独特风景”。
采访过程中,不少受访者对定价机制、垄断经营的现状及油价倒挂、与国际接轨的说法等都提出了质疑,也有更直观的表述认为,最大的受害者是油耗大户生产企业及普通百姓。
今年4月,财政部发布《石油特别收益金征收管理办法》,对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国产原油因价格超过一定水平(40美元/桶)所获得的超额收入按比例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这一举措被媒体称为向石油石化企业开征“暴利税”。
“向这些企业征收暴利税说明了什么?说油品价格比国外低很多。但沿海成品油走私却屡禁不绝,莫不是走私的人疯了?”一位受访者调侃说。
目前,世界上油价最高的国家是荷兰,每升折合人民币14元,英、法两国则相当于12.8元和12元,但这些国家的油价都包含了50%的各种税收在内;美国的普通汽油价格折合人民币6.11元,但也包含了20%的燃油税;而油价比中国低的国家也很多,中东、拉美一些国家及俄罗斯都要低,委内瑞拉每升仅为3.2-4.5美分。“问题是我们的油价不见得比别人低,但人均收入却比很多国家低得多啊。”这位受访者说。
至于国内进口的原油价格是否已与国际接轨,也有媒体提出质疑。国内进口的原油90%来自中东,其价格较WTI(以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的油质为基准制定的原油价格体系)及布伦特价格体系代表的原油价格低了近10美元。有媒体报道,2005年7月,中石化下属的国际贸易公司反倒在国际市场上抛售了数百万吨原油。
目前,我国油价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发改委加权平均核定中准价后,中石油和中石化再以中准价为基础,在上下8%的幅度内制定最终零售价格。这样,实际售价等于控制在垄断企业手中,而且供给的紧张与宽松程度也由垄断集团决定。
有调查显示,超过7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彻底打破垄断,改变中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真正走向市场、接轨国际的根本所在。
目前有消息称,中石油、中石化正在大力推进“私有化”进程,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垄断弊端不得而知,但今年年底前,成品油批发权就将对内资和外资企业放开,届时几大巨头才真正面临考验。 (责任编辑:王伟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