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幕:国产化出没出问题,坐进车里面拿鼻子闻一下
为什么这个车到了中国之后里面就有味了?消费者开了这个车半年之后得了白血病,这家企业悄悄把这个车拿回去做了一个检测,里面12种有害气体!
国产化当中出没出问题,最简单的检验办法就是你坐进车里面拿鼻子闻一下,企业宣传的时候经常说这个车是欧洲的品质,“我是从欧洲来的”,“我是在美国卖得很好的车”。 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对于汽车内的有害气体排放是有规定的,为什么这个车到了中国之后里面就有味了,就出现了有害气体。听说在北京打了一个官司,消费者开了这个车半年之后得了白血病,因为中国没有标准,所以这个消费者败了官司。这家企业悄悄把这个车拿回去做了一个检测,里面12种有害气体,非常可怕。这是不是国产化品质下降?从某种程度上说,我认为是欺负中国人,同时中国人也不争气,为什么不把标准赶紧出台。
何仑:奥迪说“中国的皮子到处都有,就是不能使,含铅量高”
何仑:现在国产化的标准问题,很大程度上应该说不是靠政府去制订一种法规标准行业协会,而是靠企业自己制订的标准。你刚才提到的一汽大众,比如说他们一直坚持所谓的德国标准,有一个例子,刚才管先生谈到的气味问题,我们曾经老问一汽大众,奥迪这么多年来,国产化率为什么这么低?他们说非常难,奥迪的标准太高。比如说皮子,要说汽车座椅的皮子很好替代,中国到处都有,而且中国的皮子也出口到其它国家,就是不能使,含铅量高,这一套皮子两三万块钱,要进口可能更高的价钱。其它企业是不是这样?我们在这方面没有得到过给多的信息。我记得管先生曾经去海南看到某国产汽车的故事,管先生可以讲一下这个事情。
管学军:因为有个人保密协议,不能提哪个品牌。我到海南看某韩国品牌路试的时候,人家讲了一句话,很多实验我们来之前没有做。作为一个产品,开发之前要做很多的实验,如果前期实验都没有做,你就拿出来生产,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我不说这是哪个品牌,但是后来这个品牌还算比较实在,在中国还补做了很多实验,这是不错的事。我们的很多配件考察的时候是考察性能指标,而耐用性指标往往没有考察,比如这个车需要做30万公里的实验,他没有做到,按一个列化系数考察,这里面还有一些腐败问题另当别论。
主持人:刚才两位老师的提法按照具体的厂家来看,两位对于一汽和德国大众的合作基本还是对他们的品质是有一个保证和认可的。至于其它的企业,不知道董老师有没有关注一下合资的和日本的企业,您是怎么样看的?
董小荣:作为一款高档产品,它的车身居然没有用激光焊接
董小荣:我们参观过一汽丰田在天津的工厂,我想举一个例子,具体的东西我不想说得太详细,我和何仑曾经共同提出过这个问题,皇冠作为一款某品牌的高档产品,它的车身居然没有用激光焊接,全部都是人工焊接完成的。当时我们提出来这样一款车为什么不用激光焊接?我们得到的回答是,两方面原因,一个是要给地方增加就业机会,第二个是要降低成本。我不能理解,在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难道不考虑车主的生命安全吗?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我还想回到节目一开始提到的问题,国产化是不是质量就降低了?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品牌,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有不同的态度,不久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做“谁的制造更好”,里面举了欧洲制造、美国制造、日本制造和韩国制造,我的顺序排名是欧洲制造最好,欧洲制造里面最好的是德国,德国代表整个汽车制造技术的水平。接下来是日本制造,因为日本制造采取技术上跟随的战术,所以性价比让人能够接受。再接下来是美国车,不久前我们还到美国采访过,美国车给人的感觉就是小毛病经常很多,至于韩国车的品质说实在的我真不敢恭维。我有一个好朋友,我不提他是谁,他的夫人最近发誓绝不再买韩国的产品,因为她买的是一辆韩国的伊兰特,还有LG的手机,给她造成无穷的毛病,她发誓再也不买韩国产品。
8706:我认为合资最不成功的典型范例就是北京吉普,我曾经特别特别钟爱这个品牌,但是自打它们合资之后,不仅产品非常旧,而且很长时间以来就没有什么新东西,而且质量越来越差。在现在油耗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我认为北京吉普够呛了。
2439:97年买了一辆富康,当时这辆车80%的零部件是进口件,我这辆车用了将近十年时间,没有任何毛病。我相信以后国产化之后再买的富康肯定不像我的车这么幸运。
3086:我的观点是国产化率和质量一定成反比。
1368:伊兰特的掉渣什么时候给我换?打4S店的电话没有人接。
2597:对于厂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把车卖出去的问题,而是卖车之后的售后服务。我觉得进口商比国内的厂商牛很多,而且配件要等很长时间,我支持合资品牌。
听众:国产化之后最重大的问题我觉得还是人员素质的问题,说远了就是从装配车间的品质就比德国工人差。在卖车的过程当中卖车的人又什么都不懂,修车的过程当中还老修不好,所以这是一系列的问题,我认为你们探讨的是人的问题,而不是技术的问题。
(责任编辑:陈昊) |